新浪财经

券商为何成为“裸泳者”?(2)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 08:53 中国经济时报

  一边是债台高筑,国债欠库,委托理财的规模高达几十亿、上百亿,亏损惊人;另一边却抱怨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多数券商来说,融不到资难道是渠道问题吗?不。券商融资难难在信誉上。对于那些市场形象差,信誉不佳的券商来说,即使开通了合理合法的渠道,也少有人敢把资金借给他们。此前,这些券商为了掩盖投资上的错误和财务上的黑洞,保住资金链条暂时不断,只能以高息、保底、给回扣的方式进行非法融资,把所有的风险都抗在自己身上,不断的继续“烧钱”。然而,市场是残酷的。一轮熊市下来,无论在“庄股”上扔多少钱,都只会是越陷越深。只要不认赔出局,就总有抗不住的一天。

  券商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显然和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管理混乱等内部因素有关。这主要还是由于所有者虚位造成。以往,券商都是在政府背景下成立,为国家所有。增资扩股后,大股东往往也是国企为主。无论是高管还是大股东,利益与企业并非完全一致,对企业的责任心不强,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考核不够,缺乏有效的机制约束。

  另一方面,监管制度过于宽松也是一大原因。首先是监管不严,多数集中在事后监管,很少事前、事中监管。监管部门大权独揽,却根本管不过来。而且,谁又来监管监管者?对于一些正在发生的违规行为,管理层往往调查不力甚至根本不闻不问。而且事后监管也不力,相关问责机制也不够健全,尤其是对券商高管的道德风险防范,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性的措施。如果不是出了大问题,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券商违规成本太低,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2002年6月,有关方面为挽救濒临破产的南方证券而起用贺云、阚治东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的监管取向。

  我国证券市场先天不足,投机气氛浓厚。对此,政府的干预也难脱干系。这或许正是很多券商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的真正原因。在“政府托市、国企业圈钱”的大背景下,券商充当了工具。它们不仅要为“国企圈钱”做包装粉饰的工作,而且要承销、包销股票,在关键时刻还要承担“资金托市”的重任。以往,当股指跌到一定点位,股票一旦发不出去,管理层就推出各种政策救市,甚至直接给各大机构打电话,明令其入市买股托市。这种以行政方式操纵市场的行为,和“庄家”又有什么两样?在这一点上,券商可以说是与千千万万的中小投资者一样,沦为“国企圈钱”的牺牲品。

  “清理”、“叫停”、“托管”,这些手段都只是“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要想根治券商的顽疾,还是要从根本上找原因。如果连政府都还没有摆脱“救市”、“控市”的心理,又怎能保证券商不在下一轮行情中成为“裸泳者”?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