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09:35 新浪财经

  

  来源:会师话市  作者:韩会师

  今天看到《证券日报》的一篇报道中讲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A股市场已有超过110家上市公司公告新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并制定制度。而去年全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新开展该类业务的仅80余家。

  所谓的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在我国基本上指的是银行对客户开展的远期、期权、外汇掉期和货币互换业务,其中远期外汇合约是目前最重要的外汇套保工具,以2017年9月的数据为例,当月银行与客户的远期外汇合约签约量是481亿美元,其他三种业务业务的总量才334亿美元。

  上市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看上去不是件大事,而且这110家上市公司究竟能有多大业务量也不好说,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外汇套保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稳健运营,还是对于外汇市场的长期发展,都是件好事。所以笔者觉得有必要多说几句。

  中国企业在外汇市场是长期习惯于“裸奔”的,即主要依赖即期市场,对汇率风险敞口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国企表现尤为突出。仍以2017年9月的数据为例,当月银行与客户发生的即期外汇交易是2846亿美元,是所有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3.5倍。千万别觉得这是个差距已经很大了,2015年10月,该数据是14.8倍。

  造成中国企业爱裸奔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2005年7.21汇改启动之后,直到2016年底,人民币汇率的趋势预测比较容易。简而言之,不是长期大幅度升值,就是长期大幅度贬值。这种行情下进行汇率投机比较容易,从而造成外汇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总是很不平衡,要么是一窝蜂的多头,要么是一窝蜂的空头,跛足前行的特点很突出。

  二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约束。在汇率波动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即使来自企业的多空力量总是力量悬殊,也是有可能带来庞大交易量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主要是财务管理制度造成的。

  首先,很多企业是非常排斥衍生金融工具的,认为风险高,索性不参与。这主要是受2004年中航油在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巨额亏损等事件的影响。但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巨亏案例的细节,不难发现,其罪魁并非衍生金融工具,而是当事人并未将其用作套期保值,而是当成了投机工具。

  套期保值与投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举个例子,一个企业每年有1亿美元的出口量,与银行进行1亿美元的远期结汇交易就是套期保值,无论最终美元涨跌如何,企业的结汇收入已经被锁定了。无论在到期日之前市场汇率如何波动,企业补交了多少次保证金,但由于企业最终有足够的美元与银行交割,所以企业缴纳的保证金最终会回到企业腰包。但如果企业仅仅因预期美元贬值而和银行签下1亿美元的结汇合约,但企业自身并无这1亿美元的未来出口收入,一旦美元出现升值,那企业的损失就是实打实的。

  道理似乎很简单,套期保值对企业来说其实谈不上额外的风险,但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作用下,套期保值就和投机交易一起被打入冷宫了。

  其次,很多企业习惯将衍生金融工具的执行价与市场价进行对比,并以此作为财务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依据。例如,财务部门签署的远期结汇合约执行价是6.7,如果到期时的市场价是6.6,则是有功之臣,但若市场价是6.8则是戴罪之身。这种考核制度很容易令财务部门选择不作为。毕竟即使是在趋势性的行情中,也可能在自己的合约到期时出现短暂的行情逆转。

  之所以近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外汇套期保值加以重视,可能是拜汇率的大涨大跌所致。在频繁波动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终于意识到继续靠裸奔混日子会越来越难,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套期保值,必须改革财务考核机制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回首一下最近两年的市场走势,不难发现,在汇率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坚持套保是个好选择。

  假设某个出口企业每季度末都有1亿美元的回款,在2016年年初,如果他与银行签署四个远期结汇合约,其最终的收入与单纯依赖即期交易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1年

总差额

年初远期合约报价

6.557

6.5875

6.6117

6.6434

 

到期日即期汇率

6.478

6.6464

6.669

6.9495

 

差额

0.079

-0.0589

-0.0573

-0.3061

-0.3433

  很明显,在年初就签署四个远期结汇合约的收入要比在每个季度末直接进行即期交易少3433万元。

  但假如企业继续坚持这种策略,在2017年初仍然与银行签署每个季度末到期的远期结汇合约,结果会如何呢?如下表所示: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总差额

年初远期合约报价

6.9808

7.0015

7.0077

 

到期日即期汇率

6.8915

6.7796

6.647

 

差额

0.0893

0.2219

0.3607

0.6719

  由于2017年人民币比较强势,企业在前三个季度采用远期结汇手段可以比即期交易多收入6719万元,这就把2016年的“损失”都弥补回来了,而且还有剩余。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做套保是不能保证企业每时每刻都占“便宜”的,但如果坚持下来,总体上很难吃亏,至少很难吃大亏。而过度依赖即期市场则属于纯粹的赌命行为,久赌必输。没有哪种策略是绝对完美的,但从企业长期稳健运营的角度看,还是应该多关注一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

  祝各位老朋友好运!

 

责任编辑:张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