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中国外汇》学术委员黄国波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滑。一些例子显示,中国的出口企业利润微薄,有的企业关闭,有的转移到了东南亚国家。如何对中国的总体竞争力做出综合判断?可看几个大的方面。
市场份额及贸易顺差。200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剔除原油)占全球的6.8%,2010年上升到约10.7%,2011年基本稳定下来。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创下约10%的高点,这两年已经回落到3%以下,趋向均衡。市场份额及贸易顺差是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和最终衡量标准。数据说明,中国的相对竞争力已经和全球主要对手国总体趋平。
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工资涨幅。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2002年至今,我国制造业小时报酬平均增幅折美元接近全球最高,仅低于阿根廷等个别国家。目前,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水平虽然只及美国的约一半,但差距比早些年已经显著缩小,并且已大幅高于印度及不少新兴市场国家。
资本成本。我国股市融资渠道不畅,随着企业债务融资上升,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接近130%的过高水平。同时,相对于西方国家普遍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零利率或极低利率,中国企业面对的是远高于西方国家和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的借贷利率。和2002年年底比较,中国是少数政策利率上升的国家之一。企业债务负担沉重。
土地成本及租金。除各级政府批准的优惠工商业用地和租金外,全国各地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及租金持续大幅上涨。虽然各种数据口径差异很大,但涨幅有目共睹。
能源和运输价格。我国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价格向国际价格看齐。亚洲天然气价格全球最高,美国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亚洲的约1/4。美国WTI原油价格近年显著低于布伦特原油价格,美国电力价格每千瓦时约10美分,美国高速路基本不收费。我国能源及能源依赖行业缺乏竞争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面对高通[微博]胀和成本快速拉升,理论上人民币名义汇率应相应贬值以维持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然而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超25%,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超22%,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达32%。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如果说,中国企业原来享有的竞争优势非常大,那么,至今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这把剪刀已经将优势剪去大半。中国制造的出路要么升级,要么阻止成本过快上升,要么促使汇率转向双向波动以反映相对竞争力的变化。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是最终判断标准,但到平衡逆转时已经晚了,因为顺差和逆差都有强大动能,需要长时间调整。
目前已经出现一种趋势,即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但还可能有一种趋势,即能源依赖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回流美国,如石油化工、橡胶和塑料、冶金及其关联产业。中国企业期盼改革红利,需要重新定位和重塑国际竞争力。政策制定者要有足够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