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风险成心病 日本超级宽松面临夭折风险

2013年06月06日 00:5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韩会师

   近段时间,国债收益率的大幅上涨已经成为日本央行的心病。5月23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1.0%,虽然绝对数值离2007年次贷危机刚刚爆发时的2%左右还有一定差距,但日本官方的反应却说明情况绝没有这么简单。23日当天,日本央行就宣布为遏制债券市场过度波动,自5月27日起向金融市场注资2万亿日元,并加大购债频率,这才未使收益率持稳于1.0%上方,但至今仍维持在0.8%附近。

   日本国债收益率的上扬并非个体事件。自4月底5月初开始,由于市场对美联储提前收缩QE规模的忧虑情绪加剧,全球主要债券市场收益率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扬,整个5月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扬了大约45、33和36个基点,上扬幅度分别为27%、28%和21%。

   在这波收益率上行大潮中,日本处于旗手位置。其10年期国债从4月底的0.60%附近最高飙升至1.0%,最大涨幅约67%,考虑到今年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值仅为0.32%(4月5日盘中最低值),这就意味着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收益率最大涨幅超过200%。

   日本国债收益率的大幅跳涨,直接导致了5月下旬日本股市大跌。对日本来说,国债收益率上扬受损最直接的就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日本国债的主要持有者,收益率的快速上扬自然会增大其资产估值损失。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2012年就曾指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每上涨1个百分点,日本大型银行就将遭受总计3.5万亿日元的损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融股成为日经指数的领跌板块之一了。

   日本政府比金融机构更怕国债收益率上扬。截至今年3月,日本政府债务余额991.6万亿日元,其中国债814.3万亿日元,这就意味着国债收益率平均每上行一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就会增大8.14万亿日元。虽然二级市场收益率变化不会对存量债券的利息支出造成影响,但随着日本国债规模的进一步增大,新债不断替换旧债,收益率上扬对财政健康的危害将快速显现。

   日本财政已经十分脆弱,如果债券本息偿还压力迅速上涨,日本财政将有崩溃风险。2012年日本财政收入100.5万亿日元,其中51.7%来自国债发行融资,税收的贡献不足一半。2012年财政发债收入的42%用在了旧债券的还本付息上,占财政支出总额的21.8%。

   国债收益率的飙升,更使得安倍政府的超级量化宽松逻辑遭到挑战。

   安倍政府大力鼓吹的超级量化宽松是建立在如下逻辑之上的:即大规模放松货币刺激通胀,通胀上升带来社会经济活动的活跃,政府税收随着经济的活跃而增加,进而依靠新增的财政收入弥补新增债务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若能够将债券收益率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使财政收入的增长超过还本付息压力的上升,那么日本政府就可以一点点地消化存量债务,从而避免超级量化宽松对日本财政安全构成长期威胁。

   但很明显,一旦国债收益率的上行速度超过通货膨胀,上述逻辑将被全部推翻,超级量化宽松带来的将是“超级”财政赤字扩张,日本政府总有一天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

   尽管日本国债主要由国内居民持有,但这并不意味着100%的安全。例如,日本央行从4月8日开始启动超级量化宽松,主要买进中长期债券,逻辑上这应该有助于压制长期利率的上行,但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恰恰是从4月初开始快速上升。从中似乎可以看出,部分资金在退出日本国债市场,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抑制,那么日本的财政收支将持续恶化,国债的信用风险也必然增大,而风险溢价的上升反过来将加快日本财政的恶化速度。

   总之,控制国债收益率的上行速度是日本超级量化宽松的关键环节,如果债券收益率持续在CPI上方高位运行,超级量化宽松很可能面临夭折风险,安倍的经济刺激之路也将宣告失败。(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加纳拘捕124名涉嫌非法采金中国公民
  • 体育NBA-印城神塔拒恭喜热火 总决赛展望
  • 娱乐田朴珺自曝与王石生活 亦师亦友挺较劲
  • 财经SOHO中国权力暗移:张欣主内也主外
  • 科技史玉柱营销心得:坚决不降价促销
  • 博客蒋方舟:农村人到城里谋生的原始动力
  • 读书高干裸官突围升迁:高位过招(全)
  • 教育90后女学生结婚要找灰太狼 最新大学排行
  • 育儿刘烨催促吴彦祖履行承诺早定娃娃亲(图)
  • 倪金节:中欧光伏案尚未走入死胡同
  • 郑风田:比中储粮大火还可怕的是什么
  • 姚树洁:为何中国大学还不如不上
  • 朱大鸣:抢房再现暗示楼市度过寒冬期
  • 太友:粮库火灾为何刑拘五名工人
  • 杨涛:地方国企运营亟需制度创新
  • 罗天昊:粮食连续九年增收值得怀疑
  • 徐斌:强美元时代的中国通缩周期
  • 陶冬:联储退出 中国准备好了吗
  • 谢作诗:地区竞争与中国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