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观察:QE给世界带来什么

2013年03月06日 13:58  新浪财经 微博

  [简介:本文比较长,有一万多字,回答了大家都很关心的几个问题,即西方发达国家央行如何采取货币政策使本国经济走出困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廉价的外币,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担心有输入性通胀等等]

  3月5日,纽约股市全线上涨,美国最古老的股票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刷新历史新高,收盘上涨1.1%,冲破了万四大关,达到14286.37,创造了自07年10月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标普和纳斯达克[微博]指数也同时上涨。在这经典的一刻中,纽约众多股票经纪人的电话几乎已经被打爆了,大量资金迅猛涌入股市,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上推力量。

  伯南克的道指牛市能走多远?

  道指破万四具有里程碑牌的意义。从道指的设计结构来看,它由30支蓝筹股组成,包括埃克森。美孚,IBM[微博],微软[微博],JP摩根和通用电器等。道指价格加权平均数的特点,使它对廉价货币涌入金融市场的反应特别强烈。别忘记了,2009年,道指在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刻,一度处于6000点的低谷。4年过去,它足足涨了120%的水平,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战绩。

  从传统来看,道指上扬反映出消费者市场零售商的乐观情绪,这是人们对美国消费者未来信心上扬的良好预期。但是,由于道指的计算方式,高价股比低价股在平均指数中更有影响力,往往会产生误导的结果。因此,对于职业资本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报价广泛的标普500指数。

  道指能走多远?正在成为冷静投资者深深思考的话题。有人说,道指能破万八大关,也有人回忆起90年股票狂潮期,道指创造新纪录后,足足飘荡了九年,才开始回落。但也有人用1972年的例子指出,道指创纪录后,仅维持了两个月,就转身变为熊市。

  分析者称,道指表现抢眼,唯有一人功劳,那就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他坚定的QE(量化宽松)策略,使大量流动性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涌入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不断加强的繁荣局面。统计数字可以证明QE的功绩----目前,道指平价每股收益率为2.48%,高于10年国债收益率1.9%。

  伯南克先生是国际上公认的研究30年代大萧条的顶尖专家,在他看来,大萧条之所以演变成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灾难,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投入不够。基于这种认知,伯南克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先后进行了长达5年的QE,将大量流动性注入到市场之中。他承诺,在美国失业率回到6.5%,通货膨胀率达到2%的底线之前,不会撤出QE。

  QE,成了我们这个低迷时代的一道独特标志。

  QE想说爱你不容易

  最近两天,一份由赛思·卡拉曼撰写的年末投资者备忘录在对冲基金圈中引来广泛反响。许多大名鼎鼎的传奇投资人将文件从计算机中打印出来,放到案头进行仔细研究。卡拉曼是BAUPOST对冲基金的创始人,他的《安全边际——有思想投资者的价值投资避险策略》是一本投资类畅销书,颇受读者好评。

  卡拉曼的备忘录之所以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他回答了人们最关注的一个问题:“QE到底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前面提到,所谓QE,意即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是指美联储针对金融危机之后低迷的经济环境采用的货币政策。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国债和房贷债券,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自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之后实施QE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效仿,使QE成了治疗经济低迷的“特效药”。

  任何药物用久了,都会产生耐药性样。如今,QE这剂“特效猛药”治疗经济问题的作用显得越来越有限。最近一段时间,关于QE是否应该结束的话题,成为美国政府以及美联储内部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鹰派”与“鸽派”各抒己见,任何一方如果表现出动摇的趋势,都会在汇市及股市引反连锁反应。

  卡拉曼在文件中写道:“QE是经济危机之中的免费午餐,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场资本盛宴结束之时,它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海量级的赤字和零利率环境。也许,QE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永远不能结束的借口”

  卡拉曼分析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似乎准备将QE进行到底,他根本不考虑QE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以及QE带来的负作用效应。现实却是明摆着的,经过了五年漫长的QE,央行购买的债券越来越多,但经济却没有任何起色。

  对于卡拉曼的这种担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以为然,他在上周末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过早退出QE,有益无害。

  卡拉曼与伯南克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地反映出市场的迷惑情绪。在经历了08年金融危机和12年欧债危机之后,历经血战的市场投资者感到非常困惑。何处,才是危机的终点?QE到底带给了人们什么?为此,我们的记者通过走访纽约、东京和伦敦三大环球金融中心,力求了解战斗在汇市及股市的操盘手内心感受,为QE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影响,绘出一幅真实的图画。

  恐惧愈发加深 

  在多数人看来,QE积累的海量资金,如同地平线上隐约可见的海啸,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JP摩根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50个月中,美联储总共从二级市场购买了约2.5万亿美元的国债和房贷债券,占这两种债券发行总额的55%。如果美联储目前实施的月均购买850亿美元债券计划不变。未来一年内,所有新发行的国债和房贷债券,都将被美联储买走。

  基于恐惧。维吉尼亚州共和党人鲍勃最近向当地议会提交了一份提案,申请印发一种用黄金计量价值的特殊货币---维吉尼亚美元。

  鲍勃提交这份提案的动机不是想闹分裂,他说,美元与黄金重新挂购,反映出当地选民情绪。他在提案中写到:“由美联储发起的QE,使人们对美元的价值失去了信心。这使得美国的安全受到了挑战。加之境外恐怖分子可以通过复杂的网络攻击手段袭击银行和金融系统,这些不利因素有可能使美国经济突然受打击,造成货币急剧贬值,消费者信心受损。因此,退出美联储系统,建立“后备”美元,是当务之急。”

  鲍勃还以历史证明,早在19世纪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之前,维吉尼亚就曾经流通过自己的货币。无独有偶,除了维吉尼亚之外,南、北卡罗莱纳州和犹它州,也都出现了是否要退出美联储,发行自主货币的争论。

  议员提出白痴提案,是全世界的通病。鲍勃提案一经公布,惹来专家和媒体的嘲笑,据说NBC“周六夜现场”要把这事改成个喜剧段子。所幸维吉尼亚州参议院没有失去理智,以65票对32票的优势结果,将这个“维吉尼亚币”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这件事却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索,如果在美元的地面上,美国的“政治精英”们都对鸽派央行和QE政策感到恐惧,美国的普通消费者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否依然抱有强烈的信心?

  五年前,在金融危机之中,伴随着雷曼兄弟的垮台,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完全丧失。笔者作为经历过那场血战的一线货币交易员,虽侥幸活到今天,但仍然无法忘记那种在悬崖间走钢丝,眼望着一个个同行坠入深渊的场景,那不是噩梦,那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不可否认,海量QE为市场带来了一些好的消息。就业和GDP数字显示,北美和亚太地的经济正呈现出转暖的趋势。但是,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却并不牢固。对于金融圈外的人士来说,金融事业是充满高风险的神秘行当,央行以QE的方式为市场注入的流动性越高,这里的神秘度就会越强。人们并不清楚,这种专业的名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很自然,任何对现实的不满,如物价、就业、医保、消费等民生出现问题,都会使人们对非常规的QE进行指责。

  稳定的QE,会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恐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市场紧紧盯住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任何退出QE的暗示和风吹草动,都会引来股市和汇市的抛售狂潮。信心,即便是在QE这种真金白银的支持下,仍然轻易被摧毁,这确实是一件很难令人理解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聪明的投资者却擅长利用恐惧。他们深知,不确定的因素,使债券销售成为一座未经发现的“金矿”。LibreMax伙伴公司总裁里普曼瞅准时机,将海量廉价资金倾入债券市场,赚了个盘满钵满。里普曼曾是德意志银行房贷债券的操盘手,自然对债券市场非常熟悉。

  他的投资方向很有特点,选择了美联储不会去伸手购买的地盘。即次贷、消费类债券以及住房贷款的股票类证券(但他很小心地远离了受次贷风暴影响的房利美股票)。在他看来,这些证券具有好的发展前景,即可以受到美联储QE的支撑,但也不会受到QE退出效果的太大影响。果然,里普曼发财了,去年的收益率达到了21%。

  QE,有人欢喜,有人忧。

  货币战争愈演愈烈  

  恐惧感,被媒体放大后,嵌入新的语境,就会被新的名词替代。QE带来的恐惧,就是这样被“货币战争”这个名词具化的。“货币战争”的始作俑者有很多,但圈内公认是巴西财长曼特加。按照他的本意,所谓货币之间的战争,是一种零和游戏。即全球央行都致力于以QE的方式,竞争性贬值本币、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同时限制进口、掠夺贸易伙伴国的消费者需求。

  “货币战争”的提法使经济学者想起了上世纪30年代的往事-----在全球经济危机之下,各个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疯狂地贬值本国货币,最终使全球陷入无可挽回的通货膨胀之中,走上“慢性自杀”道路。

  但这只是通俗财经读物的提法。

  上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教授巴里曾撰写过专门的文章分析。大萧条时代,最先放弃金本位,采取货币贬值的国家,也是最先走出经济低谷的国家。道理很简单,积极的货币政策使资产价格得到提高,因而促进了投资需求,加大了产品出口。不久前,巴里又撰写文章,阐述了货币贬值对于今天的启示。他认为:“所谓的货币战争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必经途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中,谁先贬值谁就会先受益。” 在巴里看来,货币贬值、促进出口,是走出金融危机的传统治疗药物。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时,备受美元冲击的亚洲国家率先将货币贬值,也起到了加速逃离衰退的作用。

  巴里的学术理论在诸多央行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验证。

  换句话说,QE的直接后果是货币战争,而货币战争中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贬值货币。有战争,就要有子弹。美联储的QE,就象是涌涌不断的货币子弹,以密集的方式射向经济不景气现状。而在“射击”的过程中,美联储无限量的发行钞票,则使美元以极快地速度向价格的波底滑行。值得注意的是,与上个世纪相比,央行承受货币战争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央行在二级市场从银行手中大量收购国债。而央行行长如同战场上的将军一般,试图在低利率环境中使资产市场增值,尽快加速经济前行的脚步。

  但是,与上世纪的真刀真枪的战争不不同,这场现代货币战争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它更象是一场媒体战争。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央行未费一枪一弹,仅仅是对媒体做出承诺,就使日元对美元贬值15%,对欧元贬值了20%。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仅仅是向媒体做出延长QE的暗示,市场就会做出激烈的动作反应。

  损人不利已的货币战

  货币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货币价值?

  自1971年以来,美国总统尼克松使美元与黄金脱钩后,货币的价值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1.平价购买力(PPP),意即一种货币的购买能力。以国际通行的衡量通货膨胀的麦当劳[微博]“巨无霸”指数为例。今天,挪威的一个巨无霸的价格达到7.8美元,而在印度,仅为1.6美元。在环球一体化的贸易体系中,如果为了实现贸易平衡,挪威克朗应该贬值,而印度卢比应该升值,实现经济学者所谓的货币价值平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2.贸易投资因素。一个国家潜在的增长实力、外贸水平、投资回报,使金钱的流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与此同时,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操纵的“热钱”,也在游侠一般在全世界寻找机会。这些带有强烈投机倾向的货币,可以瞬间改变所谓的币值平衡。

  3.政治因素,由央行提供的无限量流动性,将使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设置变得更加具有“政治敏感性”。正因此,人们会看到,某个重量级政客讲话之后,他所指向的货币会发生剧烈波动,即而对整个汇市和股市造成影响。

  仅从上述三点不全面的概括出发,就不难理解,QE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维持一个低利率环境。通过制造这个环境,以刺激需求和消费。美国、英国和日本央行早早就认清了这一点。

  低利率环境带来的效果主要有三个。

  其一: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日本安倍政府胆子大,公开表达了对2%通膨的容忍。而美国和英国的央行则“悄悄进村,打枪不要”,同样也暗自调高了对通货膨胀的容忍程度。大家之所以都热衷于QE,就是因为它是一剂猛药,可以在短期内提高GDP的数字,使国家经济看上去得到了发展。

  其二:在低利率环境中,货币自然会出现贬值。以美元为例,在货币市场中,投资者将买入收益率被人为压低的美元。在未来货币对之间的利差得到调整、升值预期得到加强之前,贬值美元是不可能得到升值的机会。

  其三,贬值货币的流向具有溢出效应。它如同猛虎,将会跨越国境,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高收益项目。如果数量有限,溢出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起到可以降低利率,提高资产价值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曾进行过一项统计调查表明,2008年第一轮QE的溢出效应对美国的贸易伙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他们的出口产值增加了百分之零点三左右,同时降低了贸易伙伴的利率、提高了资产价格。但如果数量过大,将出现投机过热,资产泡沫的隐忧,特别是对于已经处于通货膨胀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也正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

  但是,人为货币贬值,往往会造成损人不利已的结局,注定不会长久。因为,贬值货币虽可以促进出口,限制进口,但其负作用是扭曲了货币的真正价值,造成通货膨胀走高,进口原材料的价口变得昂贵,最终使因货币贬值带来的出口利润受损,最终影响到整个贸易流向。换句话说,长期竞争性贬值货币最终的结局,不仅不能增加出口和消费,反而使进口贸易受益,自家的钱,被别人挣走了。

  综合来看,QE对于贸易的影响,即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只有那些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采取创新技术不断完善生产效率的国家,才能不断加强出口活动的强度,最终决定国际贸易的流向。但是,对于一届任期有限的民主政府,选民们不可能给他们留出充分的时间去调整,以加强国家的贸易实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贬值货币,在GDP数字中注水,使国家发展看上去不错,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货币黑手党成了大赢家

  货币贬值损人不利已,但别忘记了,这也是一场战争,即然是战争,就会有人得益。在这一轮的战争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货币投机者。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欧盟范围内出现一场马肉危机。来自罗马尼亚的不良商人以次充好,用马肉冒充牛肉,出售给超市和快餐厅的采购商。采购商们明知其中有诈,但受到廉价价格的诱惑,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食品安监机构将此事捅破后,“挂牛头卖马肉”的老典故被加入到新时代欧洲语言体系之中。

  马肉危机与贬值货币颇有点相似。1000多年前,古罗马人就曾经玩过这个把戏,他们逐步减少金币中的含金量,以次充好,流通市场。使人人都对手中的货币感到不放心。最终使“劣币驱逐良币”写入了经济学的教材。同样,现代货币战争中,货币交易本身对实体经济不产生任何经济价值,它只是汇率的转换,但是,在美联储营造的低利率环境中,无限量的贬值货币交易,会带来惊人的利润。

  “五大货币黑手党家族”则是货币战争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分别是巴克莱、CITI、德意志银行、HSBC和瑞银等五大投资银行。全球货币交易的利润的50%均产生于这五个“家族”。正如日本首相安倍所称,“国际货币黑手党控制了货币的真实价格。”

  这种情况与一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2年,所有货币交易者都称,自己渡过了最悲惨的一年,G10国家货币的全年交易利润仅为70亿美元,较上一年下降了约22%左右。总交易还不到2008年的一半。这对一个日交量达到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怜的数字。市场的素淡,曾使许多人转行做起了别的生意。

  但是,一年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观。QE带来的货币战争使货币家族的“黑老大”们发了横财。货币市场因此风声水起。CITI银行自1月以来,建仓总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70%。

  与传统的对冲基金大鳄鱼索罗斯等人不同。五大货币“黑手党”家族使用的是先进电子技术。在他们的眼中,索罗斯以深刻哲学理念为基础的货币投机风格虽高屋建瓴,但赌博的成份太高,风险系数也过高。比如说日元投机。短短一年前,大量曾对赌日元贬值的货币交易员输得血本无归,现在做空日元,等于交易策略调转180度,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保障。

  于是,一批新兴战争武器应运而生。高频交易系统生产商EBS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利用复杂的数学算法和计算公式,采用大功率先进计算机协助投行交易员进行大量高频次的快速交易,将传统的各种外汇交易技术放大于无限。这种赢利方式已经超越了人脑的极限,且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从技术层面来说,它类似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发动的坦克闪电战技术,而传统的货币交易商则如同波兰士兵一般,勇敢地挥舞马刀、骑着战马向德军坦克进攻。这自然是悲惨的结局。无论高频交易未来的前景如何,是否能够经得起金融监管的考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给货币市场带来的技术变革和思维变革,将会对未来起到更有决定性的影响。

  央行变成真正的“黑老大”

  五大货币黑手党家族在货币战争中有如此胆量重仓交易,当然要感谢央行的海量QE。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行,才是今天金融界中真正的“老大”。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海量QE造成货币贬值,是美元、英镑和日元一贯玩弄的老把戏。每一次贬值,都象是一场战争般,考验各国政府意志、检验国民承受能力。而在贬值的背后,政治利益的交换,则使得货币战争变得更加诡异。

  海量QE能够持续五年,本身就说明了美联储为了重振经济的决心和意志。近乎为零的短期利率,满满当当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这是央行所付出的代价。与美联储一同战斗的还有英国和日本的央行,他们都想方设法,使用流动性武器与低迷经济对抗,期望达到增加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的战略目标,使人们对利率、通胀和整体经济形势有更美好的期待。

  然而,这种期望,使央行不知不觉地背负了更多的政治使命。无独有偶,美联储、日本和英格兰央行都在经历巨大的人事变革,新一代的央行掌门人,在巨大的危机之中渐渐成长起来,他们未来如何延续前任所采取的鸽派策略,必将对本国的政治进程造成深远的影响。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美元贬值的政治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自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美元实际上一直处于下行通道。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美元的下行趋势越发明显。美元贬值,实际上已经处于常态化趋势。瑞银货币策略专家阿迪亚认为:“只要美债收益率仍处于低位。美元贬值的趋势一时半会改不过来。即便是由于美国国内的财政削减计划和欧债因素,使美元短期走强,但却改变不了贬值的倾向。因为,美元是建立在经常性帐户长期处于逆差的货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经常性帐户出现顺差,美元能够给投机者带来利润,才有可能走强。”

  正是由于这种基于贬值货币的结构性设计,加之美债长期处于低收益率的水平。美元才能迫使新兴市场国家被动采取本国货币与之挂钩的策略,同时尽量增加外汇占款,吸收过量涌入的美元,反过来讲,使美元得到被动消极的“资助”,才是换得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球市场接轨的唯一机会。但这种霸权式资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是美元对G10国家货币根本无法走强的本质原因。

  有投资者曾假定,美联储收紧流动性,或是增加利率,都有可能使美元走强。但历史数据告诉我们,每当美联储收紧流动性之初,美元必定会走弱。因为市场会做出判断----只有当流动性过剩,影响到系统安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之时,美联储才会收紧流动性。但这个原因,恰恰又是做空美元的逻辑。另外,也有人说,如果美国因财政紧缩问题影响了GDP数字,势必会影响美国的经济,这或许将成为美元走强的原因。但实际上,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美联储势必会重新增加QE。

  由此来看,贬值美元,虽有一定的经济因素,但其持续不断的贬值本质,恰恰是美国经济结构的真实表现。美联储,则是维护这个经济结构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金融危机之中,它所肩负的政治责任不言而喻。只有美元贬值,才最符合美国的政治利益。

  欧元:想贬不容易

  美元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欧元,它是美元强弱指向的最重要风向标。从理论上来说,它肩负维护欧元区稳定重要政治任务。按道理,在欧债危机之中,为了能够促使南欧国家尽快走出低谷,最重要的事情是恢复这些国家的外贸能力,使其尽快生产国际市场所需要的货物。这个策略与美元贬值具有相同的疗效。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这叫“竞争性贬值”。因为汇率是双向的,单方贬值,必然会影响到另外一方的利益。要知道,自去年年底以来,竞争性贬值的硝烟已经开始在货币市场弥漫,正因此,G20会议发布声明,期望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合作,避免这种竞争性的贬值 。

  值得注意的是,欧元自去年6月走强以来,一直高居于1.30以上。拒绝贬值的欧元,看起来好象是谦谦君子,名义上是为了促进南欧国家的国债销售,但其本质上,则有其更深远的政治目的------确保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今年9月的大选中连任,是它的“首要任务”。

  不久前,默克尔曾经说过,欧元在1.3美元至1.4美元之间波动,是德国企业所认为的合理范围。坚持这个区间,直至今年九月大选,则是默克尔为欧洲央行主席、有着“超级马里奥”之称的德拉吉提出的“生死线”。

  德拉吉确实相当配合,过去的几天,欧元曾数次向1.30以下进行试探,但都被有力地打了回去。为什么一定要1.30,而不是别的?请注意,坚持1.30生死线的一个前提,是处于欧债危机中的南欧国家实施坚决的财政紧缩政策,即以节食降体重换取发展空间。那么这样做的效果,对于同处欧元区的德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默克尔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花费最少的纳税人金钱,换来欧元区的稳定和重生。

  然而,经过了漫长四年的紧缩,未来仍是一片未知。生性乐观散漫的南欧人对欧盟的政策已经感到厌倦,他们希望获得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昂贵的欧元又使他们的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本已经弱不禁风的外贸企业难上加难。

  上周,意大利大选结果公布,选民们用25%的选票选出了一名喜剧小丑,又用30%的选票选出了那位热爱“Bunga bunga”裸体派对、无数次因逃税而被人告上法庭的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厌倦的态度。但是,比起默克尔的大选,南欧的痛苦算得了什么呢?也许在德拉吉的眼中,自欧元诞生以来,南欧国家已经在高负债、高福利的环境中享受了10年的快乐,吃两年苦头,也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但问题是,欧洲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渐渐加剧,他们能够在痛苦的财政紧缩道路上走多久,这是经济学家用任何数学公式都算不出来的,也许,只有政治家们,才有一个真正的时间表。

  对于德拉吉,满足默尔克大选的策略,与他本人确保欧元区通货膨胀率稳定在2%左右的底线息息相关。(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实际通胀率已经降低至1%,使德拉吉有了很大的调整空间。)因为,德拉吉在欧债危机之中,为防范南欧国家破产而建立的数道防火墙,如欧洲稳定机制(ESM)和OMT(直接货币交易) 等等,都需要欧元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支持。防火墙最基本的逻辑原则是救助和稳定,这就要求欧元必须走强,而欧元走强,才能够使通货膨胀率稳定,最终实现符合各方的利益双赢。与此同时,走强的欧元特别有利于德国经济。只有德国经济稳定向上,默克尔才能在大选中连任。从这里可以看出,为解决南欧负债问题,欧洲央行和德国首相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政治利益同盟体,交换,是这场游戏的唯一规则。

  日元:不惜一切代价保贬值

  在经济强国之中,日本为实现贬值货币,完成货币战争的立场最为坚定。安倍上任之初表示,日本已经制定了2%的通胀率的死限,将“不惜一切代价”达到目标。

  为了完成“不惜一切代价”策略,安倍首先实施了“政权更迭”策略,对日本央行进行了手术。他任命了新的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安倍期待黑田都够走一条“非主流道路”。因为在过去20年中,保守的日本央行不断地告诫政府:“你们先进行结构性改革,然后我们就掏钱。”在安倍眼中,这种“鸡生蛋、蛋生鸡”式的争论,拖延了日本经济。

  但是,安倍经济的最大要害之处,是剥夺了央行传统意义上的“独立性”。分析者指出,在这轮政治较量中,政治家终于赢得了央行保守派,为自己挣得了一张几乎没有任何限额和还款期限的信用卡

  但花费这张信用卡的额度,是需要巨大的胆量和政治勇气的。目前,日本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仅为可怜巴巴的66个基准点,存款实际利率仍为正值。也就是说,无论日元在过去半年中如何努力贬值,经济处于通缩的现实仍然无法改变。造成这个问题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负债过高,民间储蓄水平过高。

  统计表明 ,自1995年以来,日本私营企业的负债率由巅峰期的150%下降到目前30%的水平。而政府的债务却由29%急增至135%。从这点来说,日本今天要走出通缩,比20年前要难得多。政府的选择项中,只有贬值货币,拉高CP,造成实际存款利率出现负值三个可选的策略,才能使民间释放投资。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即将今天的存款变成后代纳税人的财富。换句话说,日本央行是希望通过激进的手段,强行贬值日元,结束由政府创造投资需求的时代。

  日元贬值注定是未来十年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但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过程,却并非易事。这就象用橡皮条将一辆陷入泥潭的轿车拉出之时,用力过小,车辆纹丝不动,用力过大,橡皮条会被抻断,车子会陷得更深。这个橡皮条,就是贬值的日元。在许多分析师的眼中,日本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构成和央行的保守策略,都是日元无法持续走弱的重要因素。但这样的提法,在安倍眼中,却缺乏想像力。因为,贬值后的日元以及随之而来的零利率,赋予了日元一种极为强大的弹力,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以任意的价格,购买任何日本人想要的东西。这种弹性能力,本身就是日元持续走软的重要逻辑,因为这种任意性,实际上削弱了日元的购买能力。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极限,如果按照当下日元的贬值速度和CPI目标,日本要想在10年内走出通缩,必须要维持GDP年增长9%的水平。这对日本来说,明显是一个天方夜谭。如今,贬值日元的风筝正越飞越远,那贬值的细线能坚持多久,它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的经济生活,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英镑:若即若离玩贬值

  再看英国,央行采取的策略更加复杂,除了货币贬值,制定更高的通胀目标之外,货币战争之中,他们又把欧盟因素掺杂进来。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在美联储制造的山崩海啸般QE到来之前,英国在货币贬值这条道上已经走了快60年。1948年二战之后,西德发行货币德国马克。当时英镑与马克的汇率为1:13。42年之后,两德统一,如果马克能活到现在,保守估计英镑与马克的汇率为1:2左右。金融危机之后,英镑悄然不动声色地加快了与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如美元和欧元的贬值脚步,目前已经悄悄贬掉了20%左右的水平。进入2013年以来,它更是加快了贬值的步伐,达到了6%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人的货币战争打的是持久战。

  众所周知,货币贬值与财政紧缩一样,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悄悄地进行货币贬值是非常损的一招,因为非专业人士并不会太在意,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也没有那么严重。但从长期来看,货币贬值并不会提高国家的竞争实力,也不会缩减经常性帐户赤字。这里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马汀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 :“英国没有制造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环球消费者的需求,人们现在不需要英格兰制造产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贬值英镑,是英格兰银行提振经济的最后一招。贬值,恰恰说明政府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已经黔驴技穷,英镑,是在向全世界证明,英国已经输了。

  但是,即便这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迫于英国经济的现状,英国央行也必须要硬着头皮走下去。但是,英镑跌跌不休,自然对贸易伙伴的利益造成影响,进入2013年以来,英国发现自己再次站到了十字路口--------是回归欧洲,与大陆伙伴融入稳定的欧洲货币机制?还是与美国牵手,继续维持特殊战略伙伴关系?不久前,首相卡梅伦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政治赌博。

  起初,卡梅伦玩弄权术,在国内通过媒体,暗中掀起了一场对欧盟是去还是留的大讨论,并煞有其事地宣布将举行公投,由公民决定是否留在欧盟。这场闹剧的收尾是以英镑对欧元的持续贬值而告终。稍后,卡梅伦在欧盟未来10年的预算案中再度获胜,对媒体称,大幅削减预算的成果能够使英国每年节约大量英镑支援国内建设,这个政治成果得益于他与欧盟官僚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但是,政治的“甜桃”,是不可能让某一派势力完全独占的。日前,欧盟以另外一种方式狠狠地教训了一通卡梅伦。上月28日,欧洲议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与欧盟理事达成初步协议,为欧盟银行高管薪资水平设置上限。有分析认为,这是全球历史上最严格的奖金限制规定。根据协议,欧盟银行高管的年度奖金与年薪的比例为1:1, 但是,在得到超半数的银行股东授权后,奖金年薪的比例可以达到2:1。

  这个限薪令,对伦敦金融中心的冲击是显尔易见的,其中最重要是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在伦敦银行业的眼中,这是一个“反伦敦”法案。伦敦市长鲍里斯大怒道:“欧盟出台了一项自我毁灭的政策,那些高端人才会想,为什么我们还要留在欧洲?”

  卡梅伦感到自己受到了欧盟的愚弄,但他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欧盟在英国人视为特权的银行业下紧箍咒,但英国媒体和英国公众却根本不以为然。因为欧盟的官僚收拾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伦敦金融城),这本来就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欧盟官员也料定保守党政府不敢大张旗鼓地进行反击,所以才胆在背后捅了这一刀。支持卡梅伦的保守党议院在下院中辩论中承认:“欧盟议会的官僚,比我们想像的,想聪明得多。”

  通过上述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战争的推手,除了经济因素,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

  但是,政治因素的推波助澜,使央行的动作变得十分危险。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央行曾对汇市和股票市场进行干预。那时央行的弹药和武器,远不如今天这样充足和先进。正因此,索罗斯等“金融牛仔”可以纵横江湖,甚至能够做空英镑,让英格兰央行屈服。

  但今天,央行的实力已经增强了百倍。以日本为例,日本央行在2011年投入了近1770亿美元操纵日元汇率,这个实力规模,是全世界所有的投行和对冲基金加在一起都无法望其项背的。也就是说,即便索罗斯敢与日本央行做对手盘,除了利差因素要考虑之外,他也必须要具备超过百亿美元的实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索罗斯除了要有超人般的心理承受能力外,还必须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要知道,这些“对冲大鳄”的实力来自于金融杠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必须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但央行的实力,则来自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优势。政府可以无限期地拖延支付债务,因而也可以无限期地操纵市场,直至将对手盘拖至破产。正因此,深受政治影响的央行,即有可能是低迷市场的帮手,同时也有可能是市场最有力的对手。

  在21世纪的货币战争中,央行,才是真正的黑老大。

  金融创新不断走强  

  QE引发的货币战争,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但在明智的投资者眼中,其实也是金融创新者最好的发财机会,这些创新者,借助不断飙升的股市,成为战争中另一种赢家。

  2006年10月,欧洲的泰丰资本董事长葛涵明和美国的黑石集团史蒂夫·施瓦茨曼先后尝试过将私募业务上市的规划。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和考虑之后,葛涵明决定退出IPO规划。而施瓦茨曼则决定继续向前推进,他与FOTRESS 公司的合伙埃登斯一道,在2007年6月,将FORTRESS推为上市公司。

  在观察家眼中,那一年的私募上市浪潮将FORTRESS,黑石,KKR推向了股市,它标志着由信贷泡沫引发的私募浪潮的终结。恰恰是这个分水岭,决定了五年之后,欧洲和美国私募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因为谁都没有想到,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欧美私募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首先,从业务领域来说,金融危机之后,在QE稳定的廉价现金流帮助下,美国私募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资产管理者,告别了过去单一的募集资金渠道。成为资产管理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黑石,可以收取相对稳定的管理费用。这使得他们在金融危机时代,即便是面临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也能够很好的活下来并得到发展。黑石的理念非常简单 :“2007年之时,伴随着资产泡沫的出现,私募行业已经趋于成熟,固定收益呈现下坡趋势,监管越来越趋向严格。而多元化产品渠道是唯一发展之路。”

  反观欧洲私募,他们的保守策略使业务局限于杠杆收购领域。2007年以前,在年景好的时代,他们只专注于发展单一领域,未能向美国的对手一般,未雨绸缪,走多元化产品的道路。而当07年之后,流动性出现危机之时,他们深深地陷入到泥潭之中。

  积极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经过金融危机的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目前,黑石自IPO之后的股价已经缩水了40%,但公司的资产却翻了两翻,达到了2100亿美元;他们的业务多元化范围覆盖多个领域,房地产和信贷部门收入均达到了560亿美元以上,甚至超过了公司传统的收购业务。在多元领域的基础上,黑石建立了超过500亿规模的FOF(Fund of Funds)项目。与此同时,FORTRESS公司的资产增长了60%,达到了510亿美元。KKR创办人亨利。克拉维斯说:“现在这个形势,没人要卖自己的公司,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价格。那么传统意义上私募怎么办?你必须要改变。”

  反观欧洲同行,五年过去了,泰丰资本仍然维持在110亿英镑的规模。葛涵明则在EMI的收购中,使公司亏损了11亿英镑,本人则搭进去2亿英镑的老本。泰丰资本并不是欧洲区唯一陷入停滞的私募。他的欧洲私募同行Permira, Apax等,目前都需要费尽极大的气力来获得新的资金来源从事收购业务。

  其实,取得这一成就背后的推力是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反应出美国和欧洲对于金融创新理念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

  正如黑石集团施瓦茨曼所说:“当我创建公司之始,我们把自己定位于咨询顾问的角色,之后,我们进入私募领域,再之后,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才来实施我们的战略。”确实,如果我们打开黑石的产品目录,会发现他们销售的许多创新金融产品,在五年前根本就不存在。

  对于美国的这些“金融武士”来说,创新是他们的生命。他们许多人的背景是白手起家的穷小子,凯雷创始人鲁宾斯坦是邮差的儿子,他父亲一生的年薪都没有超过7000美元。鲁宾斯坦是靠着奖学金完成大学和法学院教育。他与TPG的博德曼和KKR的罗伯茨,都视自己为挑战者,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颠覆传统的金融秩序。

  而欧洲的同行则对美国模式嗤之以鼻。他们对创建航母式的巨型金融集团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因为任何IPO都会把他们置于到监管的聚光灯下。而且,欧洲私募的组织架构相对较为分散,大部分权力集中在多数人手里,这一点,与相对权力较为集中的美国私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得任何激进的变革和多元的模式都会面临重重阻力。比如说英国的Doughty Hanson公司的创始人迪克。汉森,他的理念是:团队绝不能超过30人,他必须熟知每一个人的情况。

  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历来是私募成长过程中,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在今天,仅仅从组织架构来看,美国私募已经呈现出越来越灵活多样的趋势。在美元不断贬值的浪潮中,他们借助QE带来的溢出效应,从多元化的渠道,在世界各地筹集资金,资金来源即可以是养老金体系,也可以是以收购公司为目的的杠杆资金。

  而欧洲私募,则越来越依靠本已经脆弱不堪的银行体系来维持。在欧元高企,流动性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们为客户创造利润的能力越来越低。统计数计表明,2012年,欧洲区域内由私募完成的并购金额仅为310亿欧元,而2008年时,这个数字为860亿欧元。

  从事私募研究的巴黎商学院奥利沃讲述了欧元区私募面临的尴尬:“当欧洲私募与非欧盟区域的投资者坐下来谈判时,欧洲人先要花个45分钟的时间来捍卫欧元的尊严,然后再花10分钟解释为什么不景气的欧洲现在是收购的好时机,最后,他们只有5分钟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最好的资金管理者。形势对于欧洲人来说,越来越不利。”

  欧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国际化的私募基金管理品牌,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欧洲本土的品牌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虽然美国同行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听上去很美丽,但问题是,在当前的这种不确定情况下,没有任何欧洲人有这个胆量和勇气,去勇敢坚定地做这件事。

  尾声

  本周一,美联储副主席耶伦在国家商业经济学会论坛发表讲话,再次捍卫美联储的资产购买计划,认为目前而言,QE政策仍是利大于弊。她充满深情地表示,美国的失业者正忍受痛苦的煎熬,为了帮助他们,使美国的失业率降至6.5%,美联储不仅会延长QE,甚至也可能推迟升息。作为美联储的二号人物,耶伦此番言论呼应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上周发表的演讲。伯南克上周称,低利率和购债带来的收益超过了任何金融动荡的风险。

  自2008年以来,QE已经延续到今天,虽然它为我们带来了金融市场及物价的稳定。但是,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通胀及货币战争的陷忧。它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伙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输入性通胀的威胁,同时也使得本国国民手中的货币变得更加廉价,家庭生活承受了更高的价格。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创新金融工作者,利用新技术和新思维赢取利润。但这并非是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经之路。正如英格兰银行长金所称:“你不可能通过贬值货币来实现国家富强。”

  未来,QE给我们这个世界增加的流动性,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连它的发起者---美联储都存在巨大的争论。QE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试验,而消费者只能如同小白鼠一般,在这场巨大的试验中承受高企的价格冲击。它的试验者,央行主席们一再声称,再忍忍,就过去了。

  但如同所有的痛苦一样,忍受,是有其极限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温家宝:过去5年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 体育欧冠-曼联争议红牌 C罗破门皇马2-1晋级
  • 娱乐众星哀悼长春婴儿 爆粗疾呼严惩暴凶
  • 财经张平回应“发改委调油价打飞机”段子
  • 科技三星另一面:从高楼到坦克(高清组图)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成龙首次发言说了什么
  • 读书专访:朝鲜废停战协定会不会引发战争
  • 教育女大学生扮花木兰求职抵制性别歧视(图)
  • 育儿幼儿园孩子的简历让大学生自惭形秽(图)
  • 杨涛:认识收入分配问题的宏观视野
  • 宋文洲:日本的民主选举是这样的
  • 罗天昊:央企应由全国瓜分
  • 刘泳华:国五条逼人离婚为哪般
  • 姚树洁:不能低估温家宝总理的贡献
  • 赖伟民:政府工作报告的三大重点
  • 刘杉:新政府需要放弃旧套路
  • 辜胜阻:治大城市病要反思过度集中城镇化
  • 张茉楠:中国特色货币供给机制面临大改革
  • 郑风田:奶粉代购被掐困局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