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桦 陈珊 ○编辑 杨晓坤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改升势,连续10个交易日盘中触及交易区间上限,不少报道都冠以“跌停”的字眼,再加上国际贸易顺差和外汇占款的减少,给整个金融市场蒙上人民币汇率正在遭受国际资本冲击的阴影。
让我们先讨论一下人民币“跌停”的概念。目前,即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由持有外汇业务经营许可的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中心每日公布中间价上下浮动千分之五的区间内形成。可以说,人民币汇率已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定价方式,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可控。
因此,所谓人民币兑美元“跌停”是指人民币兑美元的银行牌价达到了当日上限。虽然与股票“跌停”具有相同的“达到限度”含义,但与包含“抛售”、“攻击”等意味的股票“跌停”绝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第一,贸易顺差收窄,人民币继续快速升值缺乏理由,导致资本流出。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贸易顺差逐步收窄,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10年6月至今已累计升值超过7%。在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进入IMF规定合理区间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水平将趋于平稳。这导致针对人民币升值进行套利的国际资本有主动流出意愿,而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低于在岸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增强了这种资本流出的意愿。
第二,欧债危机引发全球动荡,美元和美元标的资产仍然是避险首选。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使美元和美元标的资产重新成为国际资本避险首选;而且,美联储扭转操作策略造成较短时期内美元流动性短缺的局面,使美元和美元标的资产走强。此外,欧洲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基于贸易权重对“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产生影响,削弱了人民币的内在价值。
另外还需要注意,年底也是国内企业和居民购汇高峰,2010年同期,同样出现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强转弱的情形。
事实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期走势,表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正逐渐形成双向波动。对于正处在国际化进程当中的人民币而言,人民币兑美元盘中触及交易上限也表明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的破灭,这是一件好事,是人民币未来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应当抱有市场至上的理念,这是力图成为国际货币起码应该具有的信心,毕竟,我国进出口贸易仍然保持顺差,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增速。
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沉着应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流动管理虽然还有健全完善空间,但整体运行良好;中国经济存在一些问题,但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尚未完成的城镇化表明经济增长是一个快和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过分关注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字眼,而应当关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之后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抓住此次契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丰富人民币所蕴含的投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近期走势使已形成思维定式的“人民币单边升值”变得正常和清醒——任何资产都不可能保持某种单边态势。在市场意识到人民币汇率可升可降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因势利导,进一步丰富人民币所蕴含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在收益,而不是单纯的升值投机套利。
其次,应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意味着资本流动将会愈发频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如何吸收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短期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取决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领域的实力。广度就需要我们放开行政藩篱,从推动市场发展本身这个角度丰富市场参与者类型,由市场参与者覆盖自身风险敞口同时推动整个市场发展。深度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唯有建立起广度深度足够的“池子”,才不至于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后,应鼓励为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在可预见范围内,微观主体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汇率风险,这是金融创新的客观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乐于见到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涌现,而不是因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产生波动,就单纯为了保障“安全”禁止任何金融创新。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确会引发一些问题,但就其代表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这一象征意义而言,利远大于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