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华财讯]在解决旷日已久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上,全球目光已再次聚焦“中国态度”。
解决波及面甚广的欧债危机,欧盟峰会决定加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EFSF原本有4400亿欧元的可支配资金,而救助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后还剩2500亿欧元。此次峰会允许EFSF以5倍杠杆率向市场融资。也就是说,EFSF将谋求1万亿欧元(约合1.4万亿美元)的融资。
这些钱从哪里来?欧盟把目光再度投向了估计拥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
法国总统萨科齐27日亲自致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象征性地发出了请中国购买欧元证券的“要约”。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首席执行官雷达林也于28日访华,寻求支持。
欧洲的求救信号自然再度引发分析人士热议,到底中国该不该“援欧”?
首先,金砖国家也面临着责任、风险和利益的多重考量。巴西财长曼特加25日表示,巴西没有购买欧洲债券的意向,欧洲应自己解决财政问题。但全球经济高度互相依存的今日,欧债危机似乎又越来越难让新兴经济体置身世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张永军表示,一方面,从态度上来讲中国应该是出手去救助欧洲,因为毕竟现在全世界的经济都连成一起,欧盟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欧盟整个经济出了问题,对于中国肯定是影响不利的;去救助欧洲,对于稳定世界经济肯定是有利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去救?现在这些报道都是说,通过IMF去组织一个特别的基金去操作,这个方式从中国这方面来看,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操作的细节没有确定。中国如果说去参与这个过程,就应该参与这个方案的设计。
中国人民银行经济学家李稻葵(微博)27日表示,帮助欧元区解决债务危机符合中国的经济的长远利益和最终利益,因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他强调不能挥霍了中国纳税人的钱。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27日称,从政治角度考虑一下欧洲问题:萨科齐向中国求援。在欧洲问题上,中国的国家力量和金融权势也开始超过美国。参与欧债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来说有着多重意义,多元化自身的外汇储备,有利于自身的出口,阻挡美元强权。一石三鸟。
复旦大学(微博)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表示,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考虑,中国此时应该出手,拯救欧盟将惠及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尤其是对欧元区的出口贸易方面,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经济核心国之一,中国也有责任参与协助欧盟处理债务危机,建立良好的国家声誉和国际形象。不过,沈丁立也指出,欧债毕竟不同于美国国债,风险因素也应该认真考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认为,筹措资金拯救欧盟无可厚非,但如果中国考虑购买欧债,首先要考虑自身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并要研究看清欧债危机的前景,尽最大可能地保证所购买欧元资产保值增值,再帮助欧元区国家渡过债务危机的难关。
韩国未来资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贝尔彻(Bill Belchere)表示,“中方肯定会伸出援手,但他们不会没有自己的考虑”。贝尔彻认为,中国可能倾向于通过购买北欧国家债,给欧洲救助资金提供支持,或者通过IMF提供支援,但是却很可能会远离核心的问题债券,最可能采取的紧急救援行动是购买风险较小的德法国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微博)27日称:“如果参与首先必须保证本金绝对安全,收益率能覆盖欧元区通胀率。在政治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尊重中国人权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在经贸上,减少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取消对中国资本到欧盟的歧视性政策。”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张陶伟则提出了更为谨慎的观点,从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减少判断,今年初中国购买的欧元资产可能已经亏损近半,如果这次再买,中国就很可能必须做好再亏的心理准备。
今年9月,媒体曾报道意大利请求中国购买国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各国应该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希望欧盟加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引发过一轮中国是否应该“援欧”的热议。截至目前,并没有公开消息表明中国在这方面做出过特别行动。
面对欧债危机,中国或难以置身事外。不久前,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表明了中国支持深陷最严重危机中的欧元区的态度,有专家也曾表示,援助欧洲应坚持务实、市场化的原则。中国拯救欧元的前提条件是,欧元区国家先要自己拯救自己,想自己少承担救援成本,而以“恐慌之术”逼中国等外部国家出手救援,这条路走不通;在中国等国家救援之前,国际组织必须表现出足够诚意,利用资源与规则制订的优势,建立健康、公平的全球金融市场;最后,投资的目标是赢利,其他任何战略目标必须围绕长期或者短期赢利这一核心目标。
(丁可乐 综合编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