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高期望下平稳起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0日 02:34  华夏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博士后 吴博

  在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构的历史机遇下,人民币国际化开始启动。可冷静对比国际货币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人民币现仍没有完成自由化的改革,尚处于区域化的初步阶段,只在有限的边境贸易和跨境贸易中行使计价单位和结算货币的初级货币职能。

  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还需要许多条件。首先,货币互换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起步阶段的市场还有待培育。7月6日开始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被认为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破冰之旅;但试点两个月以来,除了试点开始当日的“火爆”场景昙花一现之外,后续的结算业务增长并不迅猛。除了参与企业和银行对新业务不熟悉、配套政策不到位等技术性因素之外,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结算货币的过程之所以不那么顺利,是因为有更深刻的内外部制度性制约因素。内部的主要限制因素有二,其一是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使人民币仍无法自由兑换。其二是境外人民币投资增值渠道相对缺失。外部限制因素则是亚洲作为持有美元储备最为集中的区域,对美元的习惯性依赖短期内无法扭转,尽管这种惯性已经给亚洲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和负面影响。

  但是,强调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性,往往意味着国际化进程缺乏清晰的时间约束,也往往可能导致这种国际化的进程在实际操作中变得十分缓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外经济往来的迅速增加,实体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都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更为国际化的货币,特别是在当前推动对外投资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的货币,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国际业务拓展空间。因此,为了以清晰的时间约束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应当给人民币国际化设定一个清晰的时间表,以这种清晰的时间表来推动国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改进。

  同样需要关注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可能产生的收益,基本上是由企业和居民所获得,但是其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政策可能面临的挑战,基本上要由政府来面对,因此,在建议设立清晰的人民币国际化时间表的同时,也应当给予政府充足的资源来推动整个国际化的进程。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