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历次全球经济危机看美元汇率走势(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04:50  第一财经日报

从历次全球经济危机看美元汇率走势(3)

  首先,美国GDP占全球比重较高,美国经济前景好于其他主要国家。IMF最新发布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预测,2009年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GDP增长率分别为-0.7%、-1.3%、-0.8%和-0.2%,未来美国经济预计好于欧洲,而日本将再次陷入衰退。

  其次,美元仍然是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货币体系实际上实行了美元信用本位制,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超过60%。根据IMF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分别为62.5%、27%、4.7%和3.4%,美元是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虽然自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以来,欧元作为外汇储备比重由17.9%上升至27%,但欧元比重仍然不到30%,美元的主导地位较稳固。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再次引起高度关注,可以看到,美元汇率走势与过去三次全球经济危机时存在惊人的相似,即每当经济危机时美元开始升值。

  由于海外投资者在美国的投资规模非常庞大,仅以公司股票为例,美联储《资金流动报告》显示,2003~2007年,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公司股票金额由50亿美元上升到1750亿美元,增加了30倍,因此导致了海外投资者的美元投资遭遇了大幅损失,为偿还这类债务,这些投资者就必须借入美元。近期美国政府分别与巴西、墨西哥、韩国和新加坡等四国央行建立额度均为300亿美元、总计1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国家的政府、银行和企业对美元的需求,缓解流动性危机。美国和欧洲央行之间取消货币互换安排限制,IMF针对发展中国家启动的救援计划,都说明世界对美元的强劲需求,从而推高了美元汇率。

  从欧元区看,相对于美元背后的美国联邦政府而言,欧元区尽管也存在着统一的中央银行,但由于欧元区内各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展程度和利益诉求有所不同,欧元区在应对危机时具有先天的时滞性。同时对于欧盟来讲,由于《稳定与增长共约》要求其成员国财政赤字水平不得超过GDP的3%,债务水平不得超过GDP的60%,因此,在危机情形下被认为最有效的避免经济严重下滑的公共支出政策,在欧盟的框架内也被严重束缚住了。这使得危机期间欧元汇率走势趋弱,而欧元区的政策规定长期看有利于欧元稳定。

  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及建议

  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主要币种累计升值幅度较大,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日本和欧盟相继陷入衰退,外部需求大幅下降,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双重夹击。2005年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达到约20%,而自2008年起,由于外部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增长放缓,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增长率可能下降到两位数以下,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冲击较大。为避免我国出口下降速度过快,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笔者以为,人民币可适当贬值。

  自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开始,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均呈升值态势,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呈现快速大幅升值态势,2008年10月底较汇改之初,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英镑累计升值分别达到21%、12%和28%,仅2008年7~10月的三个月时间,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的升值幅度就分别达到24.4%和22.5%。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升值压力基本释放,美国和欧盟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趋缓,人民币可择机适当贬值。

  如前所述,借鉴过去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的经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元汇率可能先升值,到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时期,美元汇率再掉头向下逐步贬值。

  美国目前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为未来美元贬值带来较大压力。美国目前的应对政策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7000亿美元以实施救市计划,这将导致美国扩大其货币发行量;二是美联储连续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接近零利率,极低的利率政策将造成未来美元走弱;三是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将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对美国已经庞大的财政赤字将雪上加霜,中长期来看美元将走软。故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本轮金融危机过后美元的贬值压力,妥善选择人民币对应的一揽子货币的构成和权重,尽量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减少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冲击。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