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连阴让人民币升值稍息(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9日 15:36  《理财周刊》

  其二,从内部来看,今年以来出口和贸易顺差实际增速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出口的实际增速从去年的24%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3%。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8%,净缩水132亿美元。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压力明显趋于缓和。

  其三,近期对资本管制的力度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缓和了人民币升值压力。7月14日起,外管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开始对出口收汇结汇实施联网核查管理。同日起,外管局也加强了对出口预收货款与进口延期付款的管理与监测。7月18日起,发改委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严防外汇资金通过FDI(国际直接投资)渠道的异常流入。

  宏观调控思路转型

  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也有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近期人民币走势可能和国家的经济调控思路有关。不排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央行在宏观调控思路转变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即在市场上买入更多的美元(出售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人为制造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由于宏观调控重点从防止通货膨胀转变为防止经济下滑,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操作手法,可能让位于通过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来保障经济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其中一季度10.6%,二季度 10.1%,市场普遍估计下半年增速可能降到10%以下。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成本上升以及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前5个月我国工业利润增长20.9%,增幅回落21.2%,而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8%。经济下滑的风险,开始逐渐代替通货膨胀的风险,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

  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通胀也有触顶回落的迹象,其下行走势近期已经确立。官方的基调近期已经基本确定:宏观调控从“双防”改为“一保一控”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加之新《外汇管理条例》近期发布实施,着眼于防范和打击热钱的流入,从中足以看出国内经济较大变动和政策面的重大转变。

  持续贬值的可能性小

  在这种“暧昧”的经济环境中,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成为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人开始猜测人民币会否就此进入贬值通道。

  穆迪分析师陈颖嘉认为,人民币持续保持弱势的可能性不大。陈颖嘉认为,中国管理层正在努力进一步控制投机资本的流入,强化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监管。在跨境资本流动方面,相信还将有进一步的调查和监管措施出现,以努力抑制违规交易、防范针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行为。总的来讲,热钱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难度将上升,这将有效遏制流动性,降低内地通胀压力。这一最新举措表明,尽管政策的优先目标已经转移到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监管部门对通胀问题仍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陈颖嘉表示,近年来,处于低估状态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投机者来说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价值重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结束这一轮货币投机,但管理层考虑该项选择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出口正呈现大幅减速现象,贸易形势支持弱势人民币。贬值不仅仅鼓励出口,而且有助于抑制货币投机行为。但问题是,未来数月内,人民币不可能持续保持弱势,因为这将助长进口型的通胀。她预测,相对上半年的情况而言,人民币在下半年的走势会比较温和。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则认为,尽管短期内不能完全排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但相信持续贬值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持续贬值没有市场基础。一方面,目前贸易顺 差巨大,进口增速持续超出口增速许多(而且需要较长时间),贸易收支才能由顺差转为逆差。另一方面,中国资本账户在此前15年间有14年处于顺差,唯一例外是1998年,当时净资本流出创下记录,反映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很难想象中国会出现大量的净资本流出,除非解除资本管制或出现与1997-1998年同等规模的金融危机,从而引发大量资本外逃。但这两种情况都不太可能出现。

  王庆认为,只要净外汇流入(既可通过经常项目顺差,又可通过资本账户)存在,市场中的外汇供应就会大于需求,人民币将处于升值压力之中,除非央行实施干预。

  王庆说,从根本上看,人民币仍然是被低估的,需要在中期内向其均衡水平升值。但基于目前的形势,预计未来6-1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减速,并出现更大幅度的双向波动性。2008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可能达到6.6,2009年底达到6.3。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