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次级债波涛汹涌 中国央行主战流动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7日 09:06 金汇通

  尽管近期美国次级债风暴席卷了欧洲、日本、香港等地,所到之处,股指均应声下挫。但中国却一枝独秀。沪深股市上周经历短暂调整后强劲反弹,连破4700、4800、4900、5000点大关。上证综指上周五收盘上涨75.17点,报5107.67点。

  市场人士指出,中国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因此能在重重危机中得以自保。摆在央行面前的最大难题依然是,在流动性过剩之下,如何有效控制突飞猛进的贷款、如何平抑日益升温的通胀压力。

  解决这一难题,是央行制定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取向,也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核心。

  流动性短缺与过剩,两种危机带来两个战场的战争。

  大洋彼岸,次级债危机汹涌,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各国央行紧急声援,数度注资已超过3000亿美元。解决流动性短缺现状、稳定市场预期,成为各国央行的首要任务。

  大洋此岸,中国央行依然在为流动性过剩大伤脑筋,彼岸的流动性危机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影子。近一年来,中国央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试图圆满完成这场战争。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8月22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至7.02%。

  今年,央行已经4次升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发行惩罚性的定向央票。政策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高盛证券(Goldman Sach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这种变化表明了央行更加倾向用市场化的工具来调控经济。

  但政策的效果,在商业银行突飞猛进的信贷数据面前,显得苍白微弱,截至7月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已达到06年全年的90%。更加棘手的是,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超预期,达到5.6%,为近10年新高。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认为,鉴于当前物价全线上涨的局面,中国已经处于一种全面通胀。这可能是迄今对物价形势最严厉的评判。答案尚待确认,惟一无可争议的是,中国实际负利率越来越大的现实。

  高盛、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中金等宏观分析师均预测,升息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出乎他们预料的是,央行在上周二宣布升息,而不是惯常的周五。这一次,央行度选择了不对称加息。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18个基点,而存款利率上调了27个基点。

  中金公司首席分析师哈继铭认为,选择国际市场如此动荡的时刻升息,至少表明在央行看来,次级债对中国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所以,央行可以在美联储(Fed)可能降息的同时,再次举起升息的大旗。

  即使次级债的风险继续,中金认为,中国依然有三道防线可以大为降低其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相较于1998年的危机处理,中国政府有了更充足的财力来为经济提供支持。另外,外部而言,美联储肯定会向市场释放大量的流动性以减轻次级债的影响。内部来说,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升级,这部分产品的性价比在全球是最优的,可以减轻外部对产品需求降低的可能性。

  这令央行可以腾出所有的精力来应对国内通胀的现实,今年的升息可能尚未终结。

  本次升息后,中国依然没有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现实,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利率依然为-2%多。

  升息效用有限

  上周先后释放的两道利空政策都没能阻止股市前进的步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政策效用的有限性。

  国家外汇管理局8月20日宣布,个人直接向境外进行证券投资开始试点,这标志着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此前,央行已经放宽了QDII的投资额度。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分析师认为,这两项政策加起来,在未来的一年里,可能会有超过400亿美元流入香港市场。

  但这两条被视为对A股大利空的消息,完全湮没在股市上涨的步伐中。在突破5000点整数大关后,有关资产泡沫的争议再次浮起。对此,央行不可能完全坐壁上观。

  对资产价格而言,存款利率为负,远逊于资产升值的回报,民众在看到房价、股价大幅度上升后,自然会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从国际经验来说,即使实际利率为零,也无法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而资产价格大幅回调,只有在存款利率高于通胀150-450个基点的时候,方可奏效。

  现在,更危险的是预期。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褚建芳认为,当前,中国的核心CPI已经出现了环比上涨,今年通胀主要是食品引起的,而明年将是核心CPI等一系列物价的上涨。在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现在民众已经形成了通胀的预期”,而消费需求的增强、宽松的货币环境的继续,将使全面通胀成为现实。

  冀望于货币政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发改委价格司日前表示,本次的物价上涨是由供需导致的,只是结构性的。如果确如其言,那么货币政策对于短期供需的调整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宋国青认为,货币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需要改变的是中国扭曲的要素价格,这些包括了廉价的劳动力、低估的能源价格和环境污染成本等,此外,中国更应该致力于

汇率的改革。

  但现在看来,次级债危机对于中国的宏观政策决策或许有所助益。

  梁红认为,

中国经济已经与美国脱钩,即使美国经济出现下滑,进而需求减少,也不会影响中国强劲的增长势头。

  引以为证的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由3.3%降至1.5%,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11%的强劲增长速度。

  而由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经济走软带动的外部需求的放缓,可能将会抑制中国过热的压力,并改善中国的贸易状况,这会使中国央行的决策更重视保持国内需求。

  梁红认为,如果美国经济持续疲软,中国的宏观政策可能会倾向更谨慎的立场,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放松。但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