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汇率制度与三元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 11:26 金汇通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几经磋商,达成《牙买加协定》,规定各成员国既可实行固定汇率制,也可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具特色的汇率安排,相继浮出水面,汇率制度多样化格局逐渐形成。

  总的看,汇率制度可分为三大类:自由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货币当局对汇市很少干预。我们知道,影响货币供求的决定因素,是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顺差国,出口多于进口,赚取大量外汇,外汇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本币汇率上浮;国际收支逆差国,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扬,本币汇率下跌。这种汇率安排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降低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

  但是,汇率的频繁、剧烈波动,将会对国内经济造成震荡。因此,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的,多数是国力雄厚、金融市场完善的发达国家。不过,即便是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当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时,政府也不会袖手旁观。比如,政府会通过新闻媒体放风,间接影响汇市走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元持续走强,美国出口增长乏力,于是,美国便邀请英、德、日、法四国财长,召开了“广场会议”,联合拉低美元汇率,以改善日益攀升的美国外贸赤字。

  与自由浮动汇率制正相反,固定汇率是指,货币当局锁定本币对外币的汇率,其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范围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固定汇率制有三种:

  一是无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如拉美的巴拿马,自1904年以来,使用的纸币是美钞,本币巴波亚仅以硬币形式流通,巴波亚与美元的汇率为1:1。由于不发行纸币,也无须保护本国货币,巴拿马没有设立中央银行。欧元区的汇率安排也属此类。各成员国使用同一种法定货币——欧元,对外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

  二是货币发行局制度,政府将本币与某种外币的汇率,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本币发行有对应的外汇储备作保证。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香港、阿根廷以及一些东欧国家。

  三是钉住汇率制度。即本币按固定汇率,钉住一种主要货币,或者是一揽子货币,汇率波幅不超过1%。实行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或者公开宣布,如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或者虽不明说,实际上却依此操作,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即属于后一种情况。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相当一部分是新兴工业国,采取这种制度安排,目的是避免汇率频繁波动,稳定投资者信心,吸引外资流入,发展本国经济。但是,为了维护汇率稳定,政府常常要入市干预,从而承担了市场变化的风险。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种货币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如果不随通胀率变动汇率,就会出现一种币值高估,而另一种货币低估。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由于实行固定汇率,这些国家的币值长期被高估,从而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减少。此外,由于有政府兜底,国内企业和银行不顾汇率风险,过度举借外债,造成了潜在的债务风险。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如果推行金融自由化,便又给国际游资以可乘之机,它们在外汇市场上低买高卖,赚取不义之财。国际收支赤字、外债负担积累加上游资冲击,如果全都赶到了一起,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便成了杯水车薪,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迫使本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安排,介于上述两种汇率制度之间,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生成,同时,当汇市严重偏离正常轨道时,政府可以对“市场缺陷”及时进行纠正,从理论上讲,吸收了自由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的优点。这种汇率安排又可细分为四种:平行钉住的汇率安排,允许本币汇率波动范围大于1%,如冰岛。爬行钉住的汇率安排,是货币当局根据若干量化指标,定期小幅调整币值,如尼加拉瓜。爬行区间浮动的汇率安排,即货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根据中心汇率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如波兰。无区间有管理浮动汇率,指货币当局不特别指明汇率目标,经常性地积极干预汇市,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变动,如新加坡。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调控水平。实行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政府进行汇率时,通常要考虑三个指标:通货膨胀率、负债率、外贸依存度。但是汇率象魔法石变幻莫测,管理者不论是确定理想汇率水平,还是判断汇市走向,都难以料事如神,毫厘不差。政府对汇率的过多干预,有时会加大汇率波动,结果反而事与愿违,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近年来汇率制度发展变化情况来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以及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数量相对有所增长。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汇率制度“舍中间,取两极”的趋势。

  汇率制度变更关系重大,各国政府无不仔细斟酌,慎重从事。相关的国际金融理论,也应运而生。比如,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认为,如果在一个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具有高度流动性,但该区域与外部之间,存在生产要素流动性障碍,那么,区域内成员国之间,使用共同货币或实行固定汇率,对外实行浮动汇率,这种汇率安排收益最高。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元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因此获得了1999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被誉为“欧元之父”。

  无独有偶,美国新一代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国际货币体系“三元悖论”。他指出,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者不可兼得,最多只能取其二。假如一国选择汇率的稳定性作为目标之一,同时又允许资本自由流动,那么一旦市场产生预期,该国将实行货币贬值时,其货币将面临严重的投机性冲击。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该国或者会限制资本自由流动,防止因短期资本大量外逃,造成本币过度贬值;或者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通过建立货币局制度,或加入货币联盟,来公开宣布未来的汇率调整。

  “三元悖论”不仅道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质,也为危机后各国重建汇率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克鲁格曼的观点,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任何一种汇率安排,都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各有利弊。只有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态势,选择适合国情的汇率安排,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来自:环球外汇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