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汇率改革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9:34 金汇通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为8.11∶1。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每天在3‰的范围内浮动。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至2007年7月2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5697∶1,两年来人民币累计升值6.66%。7月26日,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通过一项法案,为美国对中国汇率政策实施惩罚性措施打开大门。此前,美国国内一些公司和议员认为中国低估了人民币价值,从而在中美贸易中赢得有利地位。

  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国内的

宏观调控也在逐渐加码。汇改、加息以及其他持续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处于变化中的企业和人们,面对已经改变或即将改变的生存环境,会有怎样的选择?

  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围绕人民币升值展开的论争,早已超出了学术研究和经济金融领域,成为国际政治角力的战场。回顾历史,自从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以来,几十年间人民币汇率制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只有立足于历史,并认清现在,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

  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安排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前。其中在1950年~1952年间,人民币汇率主要依据物价水平对比而确定;1953年~1978年间,人民币汇率以维持稳定为政策原则,但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更频繁并呈升值势头。在此阶段,由于是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虽然人民币汇率被严重高估,但其负面影响并未表现出来。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直到1994年。其中在1979年~1984年是官方汇率与内部结算价并存的、典型的“汇率双轨制”;1985年~1987年间,恢复单一汇率,出现间歇的较大贬值;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经试点后全国推行,事实上的汇率双轨制再现;1991年开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小幅贬值经常出现。

  第三阶段是1994年~2004年。1994年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初步形成与美元挂钩的稳定汇率,同时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底放开经常项目可兑换,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资本项目管制开始放松,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人民币内在活力的增强。

  第四阶段是2005年至今,即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此阶段,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缓释升值压力,淡化汇率引发的外部矛盾,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国际化改革奠定基础。

  人民币的汇率变化,直到1997年之后才被国际舞台所关注。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一度以高而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为国力强劲的体现,在外贸和外汇储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颇有几分自娱自乐的味道。进入改革开放初期,贯穿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理念同样吸引了我们,“出口导向”的重商主义思想成为主流,人民币贬值一度成为常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人民币面临的主要是贬值压力。正是由于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使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没有进一步扩大,中国也因此成为当时许多国家所称颂的对象。进入21世纪,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贸易实力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进入高速积累时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也逐渐体现出来。在全球贸易结构失衡严重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把责任归罪于人民币。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一直延续至今。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总体判断应该是利大于弊。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创出新高,而且继续升值的趋势非常明显。此外,比起人民币对单一货币中间价,有效汇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情况。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呈现“有升有降”的情况,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测算,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41%,保持了对一篮子货币的升值倾向。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一国货币的升值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口下降,降低通货膨胀,但对处于发展和转轨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情况则更加复杂。

  首先,人民币升值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当前为了应对流动性过剩,央行主要采用了发行票据、正回购等手段,使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工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主动性受到很大的质疑和挑战。而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变得更加严重,导致货币政策操作更加被动,这使货币政策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其次,升值对不同行业和企业产生复杂的影响。其中,对于产品销售类企业,如果产品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其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如果产品价格以外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如石油、石化、纺织和钢铁行业),要看采购成本下降能否弥补因产品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如果产品价格以外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内采购(如医药、家电、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其负面影响最大。对于非贸易部门的企业(如房地产、交通、电力等部门),由于以人民币计价资产,人民币升值会推动外资流入和资产价格上涨,从而间接受益。

  从另外角度来看,汇改之后,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间接增加了企业财务成本。对金融业来说,对国内银行的实际影响有限,但对其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减少市场风险,应当成为各银行的共识。而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会推动资本市场的扩张,同时也会产生潜在的泡沫风险。

  再者,人民币升值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走出去”战略有深远的影响。我国这些年出口虽然增加很快,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借助人民币升值将会促进企业直面挑战和压力,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最终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人民币升值,将引导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这能够缓解大量外汇储备的压力,同时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人民币升值会对居民行为产生各种影响。可以看到,升值等因素对居民储蓄心理和行为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人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但由于总体上居民拥有的外币资产数量较少,这种影响还是有限的。而升值对国内居民目前的非金融资产价值(如房子、黄金、收藏等),直接影响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升值对老百姓的最直接收益,就是内地居民国际购买力的提高(如出国

留学、就医、旅游等),同时也对国内物价水平有一定的平抑作用。但总体上,我国居民持有外币的投资动机比消费动机强,持有外币的目的,更多地在于外汇交易和购买外汇
理财
产品。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升值问题将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必须认清的是,人民币升值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其直接目标是形成合理的人民币定价机制,以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则是建立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应的强势货币体系。一方面,近年来伴随汇率改革而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反映了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对人民币价值的低估。不管这种低估是体制还是经济贸易结构所造成的,事实上的人民币升值都是合理的货币价值回归。另一方面,只有拥有强势货币体系,大型经济体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国际战略利益。毋庸置疑,美国的全球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元化而巩固的。而欧洲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也围绕欧元展开了经济金融一体化,从而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在亚洲金融合作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努力实现货币国际化、建立国际强势货币的必由之路,这是长期性的战略导向。

  来自:中国经营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