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温和通胀已形成 人民币升值进入快车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大势观察■苑德军 张新法 王日方

  中国经济温和通胀局面已然形成

  自2006年年末以来,国内消费物价开始出现上涨之势,以后逐步走高,持续至今。这一轮物价上涨从表象上看,主要是由食品价格尤其是粮价的上涨所带动,似乎不具可持续性,但实则不然,始于食品价格上涨的新一轮温和型通胀已然形成。以下六方面原因似乎可以为这一判断提供佐证:

  第一,粮食等食品价格涨势仍将持续。从国际因素看,2007年全球粮食仍将减产,而需求上升、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力度将有所加大。从国内情况看,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实际情况,2007年夏粮作物单产水平提高和增产的难度都比较大。退一步讲,即使其他因素导致今年夏粮“意外”丰收,但仍不能改变我国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隐忧仍然存在。另外,虽然我国近两年粮食增产,但是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工业用粮需求的增加将对粮食价格起到拉动作用。还需指出的是,由于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放开,粮食生产者价格指数在不断上升,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也因此只会上升不会下降,从而对粮食价格的拉动作用会持续下去。从短期走势分析,进入四季度后,随着秋粮上市,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出现放缓。即便如此,低粮价时代也很难重现。粮价上涨,必然会拉动肉禽、鲜蛋、油脂等食品类价格全面上涨。

  第二,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升会对CPI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将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政策性调价因素助推CPI进一步上行。为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和环保工作,政府将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深化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收费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在客观上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此同时,地方公共服务价格也将进一步得到梳理。目前,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地方公共服务价格扭曲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将使得2007年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前期被抑制的涨价因素将陆续得以释放。其中,天然气、水、

出租车等价格的上调,将成为影响今年物价上升的重要因素。

  第四,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和需求两方面推动物价上升。劳动力价格提升在提高产品成本的同时,还将增加消费品需求,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二者共同作用形成通胀压力。今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将继续加大,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加城市低保人员的收入、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将有效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强其购买能力,将对物价的上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五,货币因素推动通胀率走高。近几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影响我国物价和经济平稳运行的一大不利因素。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状况。从2006年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再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第六,资产价格上升会对消费物价产生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有可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条上的商品价格上涨,同时投资房市和股市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向消费领域扩散后也将带动消费物价的上涨。

  温和通胀是一个经济体在增长周期中后段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据一般经济学原理,国民收入的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胀水平的走高。我国的GDP平均增速已连续20多年保持在近10%的高水平,在全球经济面临通胀风险的形势下,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在历经长时间的高增长后,一直伴随其身的低通胀很难独善其身。综观当今的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格局依旧,但低通胀已经悄然变局,我国已经步入温和通胀时代。我们预计,2007年前三季度的CPI水平将保持温和上扬的态势,但进入四季度会有所回落,全年CPI水平将超过3%。

  人民币升值将步入快车道

  步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尤其是在二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加速。我们认为,央行在2007年5月18日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由0.3%扩大到0.5%,预示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将逐步提速,人民币升值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底升至7.4左右,全年升值幅度达到5%,比2006年加快1.7个百分点。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巨额贸易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出口增长强劲,今年全年外贸顺差创出2000亿美元以上的新高几无悬念。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了美欧以贸易不平衡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借口。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FDI)平稳增长。由于直接投资差额是金融资本项目差额中最主要的部分,所以,FDI的持续流入,实际上产生了两个效应:一方面使中国的金融资本项目顺差快速增加;另一方面,FDI投资于加工贸易,使中国的贸易顺差呈连年扩大之势。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有85%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有FDI的身影。

  第三,“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在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不减和国际游资加快流入我国的背景下,我国2007年的外汇储备规模将不断创出新高,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左右。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使国内外汇明显供大于求,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第四,多年来GDP的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构成本币升值压力的因素。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短期内人口及劳动力总量基本固定,GDP增长反映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意味着,要么工资上涨而引发通胀,要么本币大幅升值。由于通胀和升值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我国经济目前正面临着这样一个方向选择的关键问题,即是调整汇率和利率实现本币升值,还是以容忍较高的通胀为代价放慢升值步伐。从最近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看,对通胀的容忍程度在降低,如2004年以CPI上升5%为加息的警戒线,现在已把这一警戒线降至3%,而且央行已不再固守中美利差保持在3个百分点这一底线。据此,似乎可以认为,央行可能已做好了让人民币比以前较快升值的准备。

  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走向

  2007年下半年,在稳健的财政政策日趋宽松的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渐趋紧缩,“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搭配操作会贯穿全年。

  毫无疑问,回收流动性仍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主线。央行将综合应用汇率、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定向票据发行等手段,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

  2007年下半年,央行仍将运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定向票据发行等常态数量型工具,并辅助运用一至二次加息的价格型工具,适时适量地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在着眼于控制通胀的同时,稳定房价和股价等资产价格。央行将继续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助学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并控制中长期贷款总量和投放节奏。同时,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完善住房贷款定价机制,改进住房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支持合理住房消费。

  汇率政策方面,在“三性”原则的指导下,央行将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扩大

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后,进一步增强双向波动的弹性,逐步释放汇率升值压力。在利率方面,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继续推进。改革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本着“藏汇于民”的思路改革结售汇制度,扩大居民和企业用汇额度,鼓励企业以QDII等方式进行境外投资;二是对外汇储备实施公司式管理,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的形式收购部分外汇储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压力;三是新增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式将更趋多元化,改善“一篮子货币”构成的权重、购买重要战略储备物资等,都将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抉择。

  (作者单位:中国银河

证券公司)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