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买走21万元手机 炫耀消费行为引起争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0:49 北京青年报 | ||||||||||||
“用铂金950做成的外壳,蓝宝石磨成的屏幕面,提供手机全球私人助理……”一款手机竟卖出21万元“天价”。记者昨天在京城某著名商场看到,这款从英国进口的“天价”手机被放在一层大厅展示,据说是世界顶级品牌旗下的最新款式,最便宜的一款也要5.8万元。据透露,这款价格与一辆帕萨特汽车持平的“天价”手机并不乏人问津,半年不到就卖出了十多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天价”手机虽然有着贵金属材质外壳、华丽的屏幕,但作为手机的功能可是稀松平常,只有较简单的通话功能。手机的销售人员向记者解释到,凡是来买手机的人几乎都不太关心它的使用功能,而是比较看重它的品牌,由于价格很贵,买的人自然就少,他们更看重的是可以买到与众不同的手机。至于这些买手机的人是自己用,还是送人,他们并不了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继频繁出现的“天价”手表之后,“天价”手机又成了一部分追求“与众不同”、奢侈消费的群体追捧的新物件。记者随后采访了两位学者,经济学家和社会学专家对此事件发表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经济学专家:有助于启动消费无可厚非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供求关系影响了商品的价格,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只要是按照自己的支配能力购买商品,既可以启动市场,拉动消费,又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无可厚非,不应过多反对。 至于购买“天价”商品的目的,完全是购买者的个人行为,不能因为有可能用来“送礼”或“行贿”,就过分指责商家。另外,黄教授也指出,“天价”商品应该物有所值,商家定价应有个基本依据,遵循供求规律理性制定价格。 社会学专家:“炫耀消费”行为不道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消费是一种暴富心态在作怪,其实是一种恶俗、粗俗消费的消费观念,并不值得赞赏。“天价”手机类的奢侈品已经完全背离了它的使用价值,变成一种满足虚荣心的“炫耀消费”。分析购买“天价”手机者的心理,无非是通过购买非常昂贵的商品,想获得某种地位和抬高身价。相反,这种“炫耀消费”心理,极易造成盲目消费的攀比之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蔺丽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