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不少老作家仍坚持手工制造 手稿收藏价值凸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22:14 大河网-大河报

  过去把文人写作叫做“爬格子”,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文人纷纷宣布“换笔”,开始使用电脑写作。可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作家拒绝“现代化”。

  作家·纸笔族:电脑写作没感觉

  1992年12月,北京市文联在长城饭店召开了第一次“作家换笔大会”,许多“爬格子”的作家就此扔掉了手中的笔。不过,至今仍没扔笔的作家也有不少,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

  理由一:没有时间学电脑

  海岩是最著名的拒绝“换笔”的作家。对于不用电脑的原因,他的解释很简单:“得花时间去学输入法啊,我没有时间,学不会啊!”海岩的许多作品都是躺在床上用纸和笔完成的,而且每年出版的字数在80万字以上,产量一点也不比用电脑的作家低。虽然拒绝“换笔”,可海岩居然有博客,而且一度更新很快。他告诉记者,那些博客都是由网站的编辑在电话中向他提问,他口述后由编辑录入完成的。此外,海岩还有秘书帮他处理一切和电脑有关的问题,比如收发E-mail 和录入稿件。

  和海岩一样,梁晓声拒绝“换笔”也是因为没学过电脑,也不想去学。梁晓声从来不上网,更不写博客,他甚至不用手机。写完书稿以后,他也不去请别人帮忙录入。梁晓声对记者说:“我向出版社提交作品的时候,交的就是手稿。我已经很久没写东西了,最近一次写了什么已经想不起来了。”

  理由二:电脑限制思维

  电脑确实可以加快写作速度,但电脑不能加快写作灵感的涌现。王安忆习惯在练习簿上写作,而不用电脑。她的解释是:“我不是来不及写,而是来不及想。”

  对于不用电脑写作,二月河有句名言:“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手擀面可比用机器轧出来的面条要有味道多了。”二月河的所有作品都是“手写笔耕”,向出版社提交的也都是手稿。他的《康熙大帝》原稿寄出后,竟然弄丢了,后来他才学会给出版社寄复印件。

  当年贾平凹是陕西用电脑创作的第一人,可是现在他仍然在用笔写。最近,贾平凹交给作家出版社的书稿就是手稿,甚至没有请人录入一遍。据说贾平凹受宿命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一个人一生中写多少字是有定数的,用电脑很快就会写完,以后就没什么可写了。

  理由三:电脑太不方便

  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张懿翎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她告诉记者自己从来不用电脑,因为用电脑写作“太不方便了”。记者非常疑惑,因为用电脑写作比用纸笔方便快捷是众所周知的。对此,张懿翎进一步解释:“用电脑的时候需要双手打字,写作的时候不能抽烟。而且脖子也必须保持同一个姿势,这样非常累,不像用纸笔写作那么随意。”

  作家·电脑族:高产作家提笔忘字

  中国最早“换笔”的作家之一是北京的老作家吴越。吴越先生自1987年起就用电脑写作,不但创作了几部长篇小说,甚至还出了一本现身说法的《电脑打字普及教材》。

  最近十几年,陈染一直使用电脑创作,她刚刚出版的新书《谁掠夺了我的脸》也是用电脑完成的。陈染觉得,刚开始使用电脑时思路可能会遇到障碍,但熟练之后便没什么问题了。陈染最近一次用笔写作恰好是为某本书整理自己的“作家手迹”。陈染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我是用笔写作的。那时候我右手的中指被磨出厚厚的茧,经常得缠上胶布写字,每修改一遍就得重新誊写一遍,累得筋疲力尽,所以我感激电脑。”

  毕淑敏是1993年开始“换笔”的,当时使用的是自然码输入法。她第一部用电脑写就的小说是《红处方》,此后几乎所有作品都用电脑完成。毕淑敏回忆:“刚开始用电脑写作的时候,不像用笔那样得心应手,经常会分心,行文容易嗦。”虽然早已“换笔”,毕淑敏仍然怀念用笔写作。她告诉记者:“因为亲切,这是从小就练就的童子功,更随心所欲。”

  80后作家安意如没有经历过“换笔”问题,因为她从一开始便是用电脑写作的。安意如从来没有觉得用电脑写作会使得灵感受到限制,反而创造了三个月连出三本书的“奇迹”。不过,为了搜集灵感,安意如会随身携带一个小便条本,想到什么便记录下来。安意如最近用笔写的超过500字的东西就是歌词,她觉得写歌词这种事情就好像写信一样,在纸上随便写写比较有感觉。事实上,安意如已经很久没写过信了,一般都是在MSN上发发信息。“长时间不用笔写字,有时候特别简单的字也会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记得怎么写。”安意如说。

  记者手记

  久违的手稿

  拒绝“换笔”的作家一般都在40岁以上,未免让人觉得古板。不过,随着他们的逐渐老去,一种叫做“手稿”的东西也在逐渐消失。实际上,很多名家的手稿已经成了人类智慧的象征,有巨大的收藏价值。法国作家塞林纳的《黑夜尽头的旅行》手稿拍卖价格为1200万法郎,比尔·盖茨购买一本达·芬奇的笔记手稿更是花了3000多万美元。

  金钱可以证明手稿的价值,手稿的实际用途也不小。前一段时间,面对一再出现的“枪手”传闻,海岩向媒体展示了近千万字的创作手稿。这些手稿中包括写在信纸上的《舞者》、写在“工作笔记”上的《永不瞑目》……谣言止于手稿。面对类似的传闻,80后作家韩寒则只能在博客上骂上几句。如果没有手稿,作家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呢?(文/钟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