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再没有哪个国家会比中国的票证多,它记载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轨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老百姓用粮票换取的货品可谓不计其数。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鲜明的时代产物和见证,其收藏和投资价值已经在市场中得到印证。
发行面窄的价值高
1955年是中国粮票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年,各种粮食票证铺天盖地地进入中国社会。用“粮食部”名义印制的1955年版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1956、1957年版同1955年版刷色、式样及背面说明均完全相同,都属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体系。在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粮票,比如1955年11月的北京市粮票,半斤,品质达到9品的可以卖到100元一张。
专家介绍说,在建国初期,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是双文字粮票,此外“文革”时期的边远地区的语录票证、军用系列高值粮票,如果能够收集到都是珍品。一些使用时间较早、发行量较小、使用面又极窄的票证,以及和地方特色有关的、因为流通时间短而很快消失的票证都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在“文革粮票”中,红旗、红太阳、红宝书、工农兵、大串联、知青下乡等在粮票上比比皆是,深深烙下了时代的痕迹,能贴近本地更具价值。比如湖南省1969年发行的粮票,这套粮票将毛泽东出生、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搬上方寸之地,每枚配以不同的语录,这样的设计将地方特征与时代背景融合一起。
善于补遗自成一统
改革开放后,粮票的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各地的民俗风情、名胜风光、古物建筑无一不在粮票上得到反映,对于这一类的粮票,单独收藏一张,价值不会高,但是将同年各省市的收集起来则可形成有价值的门类了。又比如按现代建筑、桥梁建筑、革命圣地等等各种专题来收藏,如古塔一个形象,全国就不下数十种,悉数收集就成行家了。
在市场上,有一些机构由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可以满足票证收藏者的需求。比如北京就有一家机构将文革语录的粮票整理推出,展示共计800个品种,可以供票友们拾遗补缺。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