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杂项 > 正文
 

计划票证:一个时代的缩影(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0:59 温州都市报

  

计划票证:一个时代的缩影(图)

张锦奎的藏品:计划票证。郑之越/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中秋节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式鲜美月饼,任你挑选。而时光倒流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同样的节日,人们所考虑的却是怎样用几张节日里特别发放的计划票,为餐桌上增添一些油水。

  那个时代,计划票比钞票还顶用,没有计划票寸步难行。于是,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的票证中,因此还催生了地下票证黑市和一批专门从事中介活动的票贩子。

  粮票体现时代特征

  家住市区下吕浦的林兆麟,今年76岁,酷爱收藏粮票。近日,记者在他的家中见到了一大摞花花绿绿的粮票。“我收集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粮票,有7000多个品种,1万多枚。”

  谈起收集粮票,林兆麟说这与他多年在粮食系统工作的经历有关。1993年初,得知粮票将停止使用,老林怀着对粮票的深厚感情,开始收藏粮票。

  为了更多地收集全国各地的各种粮票,这一年,老林办起了《瓯海集粮》季刊,每期自费印刷五六百份,免费寄送给全国各地的藏友,刊物一直坚持到1996年。通过刊物,他与全国1000多人交上了朋友,从而使他收藏的粮票种类非常丰富。

  在这些粮票中,记者发现最具时代特征的是《语录专题》粮票,小小的粮票还印上毛主席语录。

  粮票很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广东发行使用的粮票上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必须把粮食抓紧”、“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等等语录。

  而湖南常德石门县制作的《居民粮票储蓄存折》上,有着这样的语录:“节约用粮,计划用粮;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些语录说明当时的国家粮食政策是计划用粮,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丢了煤球票差点自杀

  今年67岁的市民陈崇清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深有体会。

  “没有票就寸步难行。”他一开口就这样感慨。

  文革的时候,有一天,妻子给他50公斤煤球票和5元钱,让他去买煤球。

  那天天气很热,他随手把煤球票和钱放进了上衣口袋,就出了门往铁井栏的煤球店赶去。经过五马街口新华书店的时候,很多人围在那里看大字报。“当时听人议论,说又有新的最高指示了,我也就挤进去看。”挤到大字报前的时候,老陈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煤球票和5元钱也就很明显地露出来,而他自己却一点也不知情。当他看完大字报转身挤出来时,突然发现票和钱都不见了。

  “怎么办,我怎么办?”陈崇清当时就这样反复地问自己。他恨不得把地都给翻开找一找,但眼看煤球票再也找不回来了,那接下来家里可拿什么来烧饭呀?他一个人跑到华盖山山顶呆坐。“当时我想过自杀,可没有用啊,买不到煤球,以后怎么生活啊。”陈崇清一直在山上坐到天黑才回家。

  后来,亲戚、邻居知道这个情况后,纷纷凑了一些煤球票送给他,才让他们家度过了难关。

  产妇吃面条需要证明单

  在温州一媒体工作的张锦奎,家里收藏着许多温州当年使用过的各种票证。有蓝色的香烟票,灰色的煤油票,白色的豆制品票,还有煤球票、食油票……当然最多的还是各色的粮票。

  “这些票证都是我自己使用时剩下来的,还有许多没有留下来,在紧张时期都用完了。”张锦奎这样告诉记者。

  在这些票证中,有一张印刷着“产妇挂面证明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张白色的证明单,像现在医院的处方笺。上面写着“第一胎按规定给予办理供应挂面等手续”,并盖有“温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公章。

  “这是1983年12月份我侄女生小孩的时候,医院开的证明。”张锦奎告诉记者,“面条必须凭票供应,这在温州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他收藏的有关资料中,记者发现温州面条和粉干实行票证供应的时间是在1955年3月1日。资料上的文字记载了当时面条供应的紧张程度:“如因婚丧、喜庆或其他特殊原因,临时需要较多面条、粉干者,应向派出所或区政府提出申请……”

  “挂面是当时产妇很重要的一种营养补充食品,没有票,一般人是买不到的,需要开后门走关系。”老张笑着说,“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有面馆。”

  榕树下的票证黑市

  计划票首先是从粮票和棉布票开始的。1953、1954年,中央分别宣布粮、棉统购统销政策,城镇居民、干部先是凭购粮证买粮、凭棉布票买布,后来买食油、猪肉、糖、黄酒、豆制品、禽蛋、煤球、肥皂、煤油、卷烟、手表、自行车……都凭票供应。于是,每个家庭都有一大叠这个票、那个票,人们便统称之为计划票。种类之多,数量之大,确实无法计算。

  “在计划经济年代,粮票的供应是因人而异的。机关行政干部一般是每月20多斤,在单位干重体力活的每月可供应45斤粮票”,市区八字桥的一位杨老伯笑着说,“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好像是每月7斤。”

  有些家庭因为子女较多,手头的粮票不够吃,就设法把家中的布票换成粮票。有些人则因为手头缺钱,就将省吃俭用下来的粮票换几个零花钱。当时计划票是不允许公开买卖的,所有这些票证的交易都在暗地里进行,久而久之,也就催生了地下黑市和一批专门从事中介活动的票贩子。

  “百里坊大榕树下是市区当时最大的一个票证交易场所。”住在百里坊社区的一些老人至今还记忆犹新,“最热闹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每天从早到晚榕树下都围了一大圈的人,起码有七八十人,见面就问粮票、煤球票有卖吗?”社区里一位姓龚的市民接过话茬,“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那里卖过粮票呢!”

  当年,老龚从黑龙江支边回到温州时,带来了250公斤粮票。“当时黑龙江的粮票供应额比较高,平时我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其余大部分是临行前许多同事朋友赠送的。”因为黑龙江的粮票在浙江省不能使用,老龚来温之前把它全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因为要在温州长期生活,这么多的全国粮票放在家中也派不上用场,老龚就寻思着把它换成浙江省粮票。后来,老龚到百里坊大榕树下很顺利地与一位票贩子达成了一笔交易,“全国粮票市场价每斤2元,浙江省粮票是每斤1.2元,兑换的时候双方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一旦被打私办的人发现就遭殃了,那可是要没收的。”为安全起见,老龚的250公斤粮票分好几次才陆续兑换成功。

  老龚还告诉记者,当年在卖粮票的人当中,行行色色的人都有,有的是省吃俭用从牙缝中挤出点口粮换钱;有的是因为酒瘾很大,发给的一点酒票根本不够吃,就把粮票偷偷拿来换酒;还有个别的是因为赌博输了没钱,就卖粮票还债……

  有票贩被判10年徒刑

  今年已70多岁的老杨是当年众多票贩子中的一员,为打消他的思想顾虑,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老杨才在不透露真实姓名的前提下,回忆起那段冒险从事黑市票证交易的往事。

  “市区黑市票证交易从1960年开始,最红火的时候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票贩子大多来自市区屯前街一带。”老杨当年也居住在这里,“我们这些人大多是解放前从永嘉、青田一带来温的移民后代,没有正当工作,生活相当贫困。”在没有粮票寸步难行的岁月里,城市里像老杨这样无工作单位的人,想买到几公斤大米是件很奢望的事情。

  “有一天,家住市区的一个亲戚送了我几斤粮票,这可是一件很贵重的礼物。我在买米的路上经过百里坊的大榕树,两个妇女围上来问:‘有没有粮票卖?’我随口问了一下,发现一斤粮票还有一毛钱的差价,当时就咬咬牙卖了一斤。”老杨回忆道,“从那时候开始,我也加入了票贩子的行列,低价买进高价卖出,那时候一斤粮票赚一毛钱,利润还是相当高的。”

  半年下来,老杨倒腾了不少粮票,赚了一笔不菲的钱,也积攒了一些粮票,足够维持全家的生计了。但票贩子毕竟是一个很不光彩的行当,国家严格禁止票证交易,打私办经常派人来查。“有一天,我正谈交易,打私办的人来了,我来不及跑就被他们抓去了,手中的50来斤粮票全部被没收,他们叫我写保证书,还告诫我下次再被发现就要抓去坐牢。”几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老杨既伤心又害怕。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后,迫于生计,老杨很快重操旧业。

  “那时候搞票证黑市交易的,发大财的也有。像我这样在本地搞搞的,还算是小打小闹,有些胆子大的就专门到粮票比较便宜的金华地区收购,然后到温州高价卖出,做得多的一年可以倒卖好几千斤。”老杨回忆道,“因为那时候倒卖粮票的人很多,政府为了杀一儆百,对数量大而且屡教不改的从重打击。住在百里坊有个叫阿兴的,当年就因为倒腾票证以投机倒把罪被判了10年,后来死在狱中。”

  老杨还告诉记者,当年票证黑市最红火的是市区百里坊的大榕树下,其次是小南门的老轮船埠头,市区以外的是瑞安飞云江轮渡码头。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物质奇缺的年代,市民要做件衣服,还得托人从上海买布料。“因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你有布票在温州也很难买到布料。当时其他省份的布票到上海不能买布料,惟独浙江省的布票在上海可以通用,因此浙江的布票很吃香。”市区百里坊的张大爷回忆,“有些人家很节省,舍不得做衣服,就将家里的布票拿到黑市上卖,或者兑换粮票。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的物资逐渐丰富起来,黑市票证逐渐冷落,后来就慢慢消失了。”

  “在计划经济年代,用计划来调节供需矛盾,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也应该值得肯定。”从事多年粮食工作的林兆麟这样认为,“我国的计划票一直到1979年后才开始逐步减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当然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盛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票终于完成了历史任务,宣告“退休”。喧闹一时的百里坊票证黑市周围的建筑物已拆建成高楼大厦,惟有那株大榕树依然簇拥在马路边,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喧嚣。(记者 王宏 叶锡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2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