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家书背后的故事(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9:23 《艺术市场》 | |
一封翁同和家书 一段华洋书信馆的历史 这是一封翁同和光绪四年(1878年)通过华洋书信馆自北京寄往常熟的亲笔家书。 该信封背面销“京都/华洋书信馆”和“苏州/华洋书信馆/往阊门外吊桥西堍/老正大上海信局内”红色戳记,正面毛笔手书“信资酌给”,背面为发信时间:光绪四年十月十 八日(1878年11月12日),信封所盖两种戳记均为首次发现,未见任何著录。信封正面书:内安要家言/烦贵局即带上海由航船经寄常熟南门内/左都御史翁平安家信/思永堂本宅查收勿误/信资酌给/均斋手缄。该信封为翁同和亲笔家书,封口处盖七枚(正面四枚、反面三枚)叔平手题之印。《翁同和日记》第三册当日记载其作家信,此封用黄条以示家丧在身。 翁同和字叔平,号韵斋。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左都御史、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要职,同治、光绪两代的老师、著名收藏家,以清廉、博学和维新闻名海内外。均斋是翁同和为其书斋起的名字。信封所书“信资酌给”与一般信上所书“酒例”、“酒资例”不同,越发显出翁同和的大度和大家风范。同时也可通过翁同和自己花钱寄信一事,说明其为政的清廉。此封发出,时至冬季,11月7日(阳历)即为立冬,11月8日翁同和在日记中写道:晴寒有风,冰厚数分矣。按当年冬季陆运差班马递章程,应为冬季邮路马递之古封,到苏州后,经船寄至常熟。 已知华洋书信馆使用两类邮戳:日戳和宣传戳。日戳为双龙图案,通常信封上都有收寄和到达两个双龙戳;而宣传戳则仅发现两种,皆为北京使用,主要意思是招揽回信,因此皆盖于寄达北京的封上。 同样,北京华洋书信馆已知仅见双龙戳和招揽回信的宣传戳使用,北京双龙戳已知的最早记录为1879年3月(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而1878年北京发出的信封,此前未见报道。现存最早的华洋书信馆信封,是1878年11月10日由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寄北京,11月12日(与本实寄封发出时间为同一日)到达北京后仅销北京华洋书信馆宣传戳,并未加盖双龙戳,与后来的用法不同,可以证明北京华洋书信馆初期尚未开始使用双龙戳。 苏州在华洋书信馆的各种记载中都是空白。苏州华洋书信馆戳的面世就显得更加特别。当时上海华洋书信馆之规模最大,在苏州等地设立分馆亦是必然。在1878年7月25日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致江海关税务司赫政函中提到:“我已派文案吴焕去监督他们的工作,并让吴焕与那些愿意同我们合作的民信局取得联系,让那些民信局也为我们代办邮政业务”,12月4日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致镇江海关代理税务司霍威尔函中又提到:“您不久就会见到本关文案吴焕。受我的委派,他将走访各长江口岸,并在地方开办华洋书信馆分馆或者利用那些当地现存的私人机构。请尽力给他以帮助。”当时苏州城阊门外一带信局多家,华洋书信馆选择在老正大信局内设点应该是非常顺其自然的。或许由于业务量的不足或者其他原因,苏州华洋书信馆很快关闭,并鲜为人知。已知华洋书信馆寄苏州者仅此一件。 此信由于是翁同和亲笔,故后人将其视作书法珍品,展开装裱收藏。 此封历经百余年,收藏完好,戳记清晰,集多项唯一于一身,今得以面世,实乃邮界一大幸事。有关考证重要资料及文章待续。(本稿件由鲍克强提供) 责任编辑:魏希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