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停留在艺术游戏与科学间(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16:35 外滩画报

  中国和世界

  在徐冰的《地书》一侧,8 只机械手从一堵白色墙壁里伸出来,每隔5 分钟就模拟人手工作,每次的动作一模一样,有的在发短信,有的在敲键盘,有的在Control+C。有观众上前对号入座指着某只手说自己平时就这样。透着黑色幽默,这8 只手暗指时代越来越进步,而手的功能却越来越简单、机械。“每天手就是打键盘、编程序,最多拿个扳手修东西。”

  艺术家吴珏辉在去年暑假前确定设计方案,历经一年,用10 万元完成了作品《手势》。“《手势》很复杂,一只手我做了10 个关节,比正常的手少了5 个关节。每个关节都要有一个驱动程度,加上手、腕关节的驱动,一共有12 个程序。每个关节里都做了变速箱,有些手做了6 个,有些是8 个,我都记不清了。”

  吴珏辉说,“《手势》的加工精度、部件选择和整体的配套使用,特别繁琐。除了个别几个地方外,都是手工制作的。”吴珏辉现在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媒体艺术系。他和另外4 位中国艺术家一起参加“合成时代”。如果算上美籍华人蔡文颖,此次,中国有6 件作品参展,是参展作品最多的国家。

  关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张尕说,西方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有电子艺术。形成新媒体这个概念是在90 年代中期。中国则是在2000 年以后才知道新媒体。“当时国内有很多人做录像、摄影,对他们来说,那就是新媒体。我想也不能说不对。当时最新的技术媒体就是录像、摄影。”

  对比中国和国际新媒体发展态势,张尕认为:“在探索手段上,中国比较局限,缺少技术条件、艺术创作机制,没有形成跨学科联合创作的习惯。国外往往是团队创作,团队里有工程师、计算机软件编程师、施工人员、博士等。作品是一个团队的作品,而不是某个艺术家的。中国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现在已经开始了,这次参展的几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合作的产品。”

  范迪安批评高等艺术教育中的新媒体教学相当薄弱。“虽然很多美术学院都办了设计媒体方面的系科,但还是停留在比较单一的电脑技术或者数字媒体的层面。新媒体学科的总体规模小,总量少。另外,新媒体艺术活动,在展览总量里的比例非常低,可能仅占0.3%。”

  张尕说国外新媒体创作大多有媒体艺术实验室、基金会的支持。有些艺术作品的研究经费高达20 万欧元,有完整的一套研究系统来支持艺术家。“中国现在没有这种机制,我希望能尽快形成,让艺术有持续的生命力。”

  策展人张尕专访

  我们都是电子人

  B=《外滩画报》

  Z= 张尕

  B:这次参展的作品大致是怎样的感情基调?会让人感到焦虑吗?

  Z:如果这个展览只是让人一笑,那是很可怕的;如果只是让人垂头丧气,也是很可怕的。这个展览应该让人百感交集。这种感觉不是我可以定义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接受能力的观众都能产生不同的感觉。当然,展览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是严肃的,但是可能以很轻松的方式出现,有隐蔽性、欺骗性,似乎是把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包装了一下,变成了一个很漫不经心的问题。这就是艺术的手段、策略。

  B: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代表了什么观念?

  Z:新媒体不代表潮流,是社会现象的表现。真正促使一个新媒体出现的内在东西是时代的必然标准。比如在60 年代,出现计算机后,提出了人机共生的概念。今天在广义上讲我们已经变成一个电子人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戴上电子假肢,而是我们整个人都离不开任何电子产品,如果离开了这些,就如同失去了胳膊。如果你一天不用手机,一天不查Email,就觉得自己和世界失去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已经成了电子设施的一部分,虽然我们的肉体没有变成电子设施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心态,我们跟这个世界的交往方式基于媒体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症候群。

  B: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探讨的主题是否截然不同?

  Z:不一定。当我们强调新媒体概念时,不能人为地把自己孤立于大的艺术框架之外,它还是艺术探讨的一部分。两者讨论问题的着眼点可能不太一样。

  B: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界限也有模糊的趋势。

  Z:世界上的所有前卫运动,在近二三十年来以来,都被同化了。当威尼斯双年展承认了网络艺术的合法地位时,当惠特尼博物馆从2000年开始收藏网络艺术时,网络艺术运动就瓦解了。这是好还是坏?各有利弊。这说明网络艺术的使命已经完成。另一种形式的极端的前卫艺术就会出现。艺术运动永远是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