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流星之美:金牌如何铸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19:26 收藏界

  

  二十年的生命,异常灿烂又异常短暂,犹如昙花一现,更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颗耀眼流星,令人赞美又令人痛惜。翻检中国瓷器烧造历史,如此生命短暂而又成就不凡的,大概只有北宋汝官瓷器与之相似。但两者相比,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意义大相径庭。我觉得,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价值意义与历史地位更重要一些。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王莉英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接壤。此地交通便利,水陆相连,制瓷资源丰富,土质优良,具有发展瓷业的天然条件。早春二月,记者踏上了这片刚刚遭受了严重冰雪灾害的神秘瓷都。

  据《醴陵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开始烧制瓷器,至光绪年间为盛,全县有瓷厂480多个,形成了以沩山为中心的瓷器产区。所有瓷厂只能烧造粗瓷,产品以釉下青花碗为主。在沩山脚下的新安村,我们看到了上个世纪留下来的四五个手工制泥作坊,有的尚在生产。选泥制泥是制瓷的最初一道工序,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道工艺。在新安村旁的山坡上,现在仍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瓷片堆,各种形状不一的青花瓷片和泥土等杂物交织在一起,经受着岁月的洗礼。村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清代的古窑址,也就是孕育釉下五彩的醴陵瓷的发祥地。

  在釉下五彩的发展历史上,熊希龄和文俊铎(1853—1916)的名字是不应被埋没的。20世纪初,湘籍名士熊希龄深感当地粗瓷生产的落后和洋瓷的侵入,立志振兴湖南瓷业,他和醴陵人文俊铎一起来到沩山进行实地调查,找问题,想办法。1905年,他们得到湖广总督端方的赞助,在醴陵城北姜湾创立了官办“湖南醴陵瓷业学堂”及“商办湖南瓷业有限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成功地创烧出精美的釉下五彩瓷器。他们利用各种金属氧化物制成高火性的瓷用釉下颜料,后来收集和挑选的不同色相的釉下色料达到114个。公司十分重视技艺上的精益求精,绘瓷力量十分雄厚,像张晓耕、彭筱琴、吴寿祺、傅道惠、游先理、沈明杨等,都为釉下五彩的创烧作出了贡献。

  那么,釉下五彩的历史性突破到底在哪里?

  著名古陶瓷专家王莉英分析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中国瓷器的烧造,先后创烧出高温釉下(铁)褐彩、釉下(钴)蓝彩和釉下(铜)红彩。清朝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巅峰时期,几乎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恰于高温釉下彩方面建树甚微。近代醴陵瓷业异常了不起,短短数年便一举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号称釉下五彩。尤其是创烧出多种复合彩料,以多层次的色阶丰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历史性的创新突破,也是对中国瓷器烧造历史的卓越贡献。”醴陵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文科认为,釉下五彩瓷具有以下三大特色:1、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2、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理明快,具有饱满的水分感。亮晶晶的,水灵灵的,给人一种美感享受。3、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也正是由于这几大特色,使釉下五彩在半个世纪之后走进中南海,获得了伟人们的青睐,赢得了“红色官窑”的美誉。

  清末由于景德镇瓷业雕敝,醴陵釉下五彩创烧成功后,很快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据说还给慈禧太后送过,博得赞扬。1909年参加武汉劝业奖进会,获得第一等金质奖。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一等奖。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最优奖。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