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之痛(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16:11 民主与法制时报

  文物回归壁垒

  从文物流失的时间上来看,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文物主要经历了几次大的浩劫: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将园内稀世珍宝洗劫一空;在此之后,是八国联军侵华,大肆掠夺。据史载,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

  “这些是西方列强明火执仗的抢劫。除了抢,还有偷!”谢辰生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批来自英、法、俄、德、日、瑞典、美国等国的投机者,打着探险考察的幌子,以“考古学家”、“汉学家”的身份到中国西部地区,将大量珍贵文物掠走。

  已受重创的中国文物,在抗战时期再次遭到严重流失。一些军阀、奸商勾结外国商人,大肆盗卖文物。

  “这部分文物是国耻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国家遭遇,对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要永远保持追索的权利。”谢辰生说,“拿得回来拿不回来是两码事。”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来自中国的文物精品160多万件,而流落民间的文物数量,相当于馆藏的10倍。

  这些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不仅面临着文物价格不断攀升的新情况,还因为旧有的国际壁垒,而难以踏上回归之路。

  流失文物占有者人为设置的障碍,是阻止中国流失文物回归故里的一道顽固壁垒。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在2002年12月联合发表的《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下称《声明》),即是这样的一道国际性壁垒。这项被称为“18国公约”的《声明》,公开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给流失文物的原产地国家。

  “18国公约”出台之前,《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下称《返还公约》)早已经出台,它在1970年确立了返还原则,并在1995年的时候细化了流失文物的返还程序和渠道。但遗憾的是,《返还公约》并未将公约出台之前通过非法及非正义渠道流入他国的文物的返还问题涵盖其中,它的返还规定不溯及以往。

  有关专家说,对于在20世纪及更早的年代,因为战争等诸多原因而造成大量文物流失的国家而言,它们事实上很难得到《返还公约》的实质性帮助。

  得益于国际间的警务协作机制,1980年以后通过走私途径流出国门的文物,其追索工作相比之下,比战乱时期流散各地的文物的追索要稍显容易。

  中国首次从海外成功追回走私文物是在1998年。中国驻英大使馆获得秘报,英国警方于1995年3月截获了两批中国走私文物,总数达3494件。经过两年艰苦的法律和外交斗争,英国在1998年1月承认全部文物的中国所有权,并将文物归还给中国。

  1998年5月5日,美国海关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归还了47件被查获的中国古代文物;2000年至 2003年,从香港克里斯蒂拍卖行依法索回了河北省被盗出境一块武士浮雕和40多件珍贵文物等。

  但是,在公开的报道中,战乱时期流失的中国文物被无偿追回的并不多见。

  2005年,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英军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的天津塘沽大钟回到天津。

  这是到目前为止英国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无偿归还中国流失文物。大钟的成功回归,得益于英国民间人士——时任英国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的马克•刘易斯的不懈帮助。

  在将它归还中国之前,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争论了两年,该国朴次茅斯市议会的很多议员还忧心忡忡,担心将这口钟归还中国后,会引来众多文物原属国“排着队向英国索要文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