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艺术品市场上演股市投机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03:22 《新财富》

  作者: 王从卉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犹如一片极富生命力的热带雨林,任何新鲜的种子都会在这里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成长,也会以同样快的速度变异。艺术品市场就是这样一颗新种子,一个正在开花结果却长满了中国特色变异细胞的生命体,这些变异体的毒素正侵蚀着行业的生命。

  诊断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人会对比20世纪80年代疯狂的日本市场,会提起90年代后期泡沫化大崩盘的纽约,试图警示20年后历史正在重演。然而,中国的状况似乎总会出乎所有经验学说的解释和预言,只有从房地产、证券等类似市场成长中所呈现的“中国特色”里寻找似曾相识的痕迹和出路,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们对比发现,当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重演上世纪90年代股市中的投机故事。目前,市场资金的半数属于短期投机资金,江浙炒画团俨然成形,投机客们通过包装上市、肆意吹捧、对倒抬价等方式,进行短线炒作,制造虚假繁荣;部分艺术家、画廊、拍卖行、鉴定机构、媒体等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也知假造假、卖假、拍假,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浑浊。投机当道、信息浑浊、诚信危机,已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顽疾。 王从卉/文

  相比成熟市场,近5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长及演变的速度令人亢奋又担忧。5年前,央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A股在2000点以下徘徊,大量热钱涌进楼市,炒得

房价几年间倍涨。同时,艺术品成了疯狂热钱追逐的“高雅”投资工具。此后,在政府
宏观调控
之下,资金开始退出楼市,涌入艺术品市场。资金的泛滥,给本已急速升温的艺术品市场火上加油。一时间,
艺术品投资
被形容成继股票、房产之后的中国第三大投资渠道。

  其实,所有的投资市场都一样,狂热的时候,一个本来小众的市场会变成一个大众市场,疯狂的投机和暴利现象无从避免。曾经在中国股市发生过的故事,在艺术品市场里再次上演。短线炒作、频繁换手、新手投机、虚假信息、知假做假,这些曾经用来声讨股市的熟悉字眼,再一次被用来形容眼下的艺术品市场。

  半数资金意在短线投机

  正如当年的股市是一个散户市场,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尚未形成,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仍是散户市场,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和收藏机构群体并未形成。在这个市场里,充斥着被暴利神话吸引的投机客。坊间常有消息:“江浙资本要拿出50亿元投资油画”、“山西的煤老板们也拿出上亿的资金疯狂收购油画”,行业内常听见某某艺术家的油画作品被整体买断,某某画廊的油画被山西老板统统包圆儿。继温州炒房团之后,江浙炒画团的形成俨然已是事实,并已经显现了对市场造成的冲击。

  由雅昌艺术网编制的当代油画指数显示出了这一过程。自有统计的2000年以来,100位画家的油画平均价一直以稳定并且缓慢的速度上涨,和国画市场的大起大落完全不一样。但2005年以后,市场井喷了。2005年前的5年中,指数从1000点涨到了2300点,而一年后,指数从2300点一下子涨到了6700点。一夕之间,油画价格是过去的3倍,一年时间浓缩了过去5年乃至更多时间的涨幅。

  一般而言,艺术市场的资本结构主要包括长期沉淀资本、中期投资资本以及短期投机资本。这三类资本结构的比例分配是决定艺术市场是否健康繁荣的关键。通常,理想的状况是,由公共博物馆和“铁杆”收藏者投入的长期沉淀资本占20%左右;由机构投资者、私人投资者用于对抗通货膨胀、中长期投资艺术品获得资本利得为主要目标的中期投资资本占70%;专门进行短期投机套利的“游资”等短期投机资本应控制在10%以下。也就是说,如果有70%以上的买家,对手中的藏品鉴赏精到、估价诚实、认真惜售,并中长期持有,那艺术市场的繁荣与热络是必然的。

  然而事实上,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资本结构倒置。据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市场上的短期投机资本至少在50%以上,甚至一段时间内达到70-80%左右。如此之高的短期投资资本比例,使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演着一出由投机者导演,由艺术家、画廊、拍卖行、批评家、媒体共同参与的投机故事。

  投机当道,短线资本疯狂套利

  这些投机资本,虽然是艺术品市场的新手,却是“短线游资套利”的老手。很多股市等其他市场的短线行为也就被借鉴过来,运用得游刃有余。

  手法一: 选择“潜力股”包装上市

  这些艺术市场上的短期投机资本,操作手段大同小异。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以很低的价格买断一位艺术家的大批作品,再斥巨资进行包装,继而将这些作品适时抛售。一种更缜密也更有杀伤力的操作方式是,画廊或经纪人与部分买家联手,包买一位尚未出名的年轻艺术家一定时期的全部作品,影响其创作的内容与方向,以便控制画价在市场上的升降。

  投机商包装艺术作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进行媒体炒作,二是拍出高价,形成示范效应。在拍卖会上,庄家会安排“画托儿”举牌,以防止流拍并互相竞价,炒高价格。的确,只要上了大拍卖会,常常一幅在画廊几千元就能买到的画作也能涨到10万元落槌成交。而实际上,在这样的炒作中,通常买者和卖者之间并没有实际资金转移,仅仅是在市场上造成了某些作品成为投资热点的假象,吸引后续投资者接盘。

  手法二: 收买“黑嘴”混淆视听

  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按照商业传统对有潜力的艺术家进行一定的“包装”,是无可非议的。惯常的做法是出版画册、举办画展、组织评价、组织研讨会、与拍卖公司联手在拍卖会上推介作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也确有不少艺术品,由艺术市场推出而最终引起了美术界的注意。然而,在中国,对于艺术家的学术及市场地位、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判定这一核心评估,往往为一些投资者所操纵。一些艺术批评学者、媒体人士,为金钱收买或屈服于生存压力,牺牲公信力,沦为了制造虚假信息、误导买家的炒作工具。

  因此,市场上常见一些艺术家未到应有的艺术地位,已被所谓艺术评论家捧成大师、名家,一些艺术品也被吹成杰作、精品,通过几次频繁的拍卖,价格迅速飙升,时时在报端制造“拍卖高价纪录”的新闻,制造市场繁荣的假象,吸引更多信息不对称的投机买家入场接盘。在股市上频遭打击的“黑嘴”,在艺术品市场仍然肆无忌惮。

  艺术家、艺术经纪人或画廊、艺术批评家、买家和收藏家、艺术专业及大众媒体、美术馆和博物馆、拍卖行,形成了艺术市场的生态圈。健康的生态环境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体系。其中,透明、充足、真实的“信息”就好像是整个生态环境的空气,至关重要。可是,眼下的艺术生态圈正在经历严重的环境污染,最明显的就是空气(信息)浑浊。

  手法三: 庄家对倒抬价,引新手跟风接盘

  股市中常有的庄家炒作、对倒抬价,在艺术品市场也不鲜见。

  投机商在囤积艺术家的大批作品后,往往会透过画廊或拍卖会,从事短期循环式的涨价炒作。他们把画家一定数量的画作,分批连环出售,卖出再买回,以梯阶式调价来支撑不断涨价的假象,等到画价翻了数倍、数十倍、数百倍后,开始以较低的价格分批、分处出清存画,以便大幅赚取价差;然后,悄悄放弃继续支撑该画家的市场价格,任由画家与其画价在市面上自生自灭。一些近几年突然出现在市场上的所谓“黑马”的昙花一现的中青年艺术家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即便是已故艺术家陈逸飞生前早期也遭受过庄家操盘操控价格的经历,使得其市场价格的真实度和业界口碑一度受损。

  如此短频快的运作方式,短期内看似使画家出名,作品价格飙升,名利双收;画廊、经纪人、投资人都大赚一笔,但却导致了整个市场出现极高的换手率、虚高的价格和名不符实的艺术家,造成泡沫下的虚假繁荣,使真正的买家、收藏家望而却步。

  一如当年的股市,一些刚入市的新手往往因为跟风而成最后的埋单者,以与其艺术价值不匹配的高价买下这些作品,并承受其价格下跌的后果。

  手法四: 利用杠杆以小博大

  相对于股票市场,拍卖市场还有一个让藏家空手套白狼的空子。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拍卖公司通常不愿得罪经常竞拍的老客户,于是,他们拍下画作后往往会延迟付款,油画则放在拍卖公司的库房,春拍买的秋拍再卖,只须支付一笔3-10万元的竞拍保证金,就可轻而易举地赚取差价,时隔半年赚取50%乃至一倍也是平常事。回报如此丰厚,怎能不让场外资金趋之若鹜。

  诚信危机、知假造假、卖假现象泛滥

  “画僧”史国良“作品打假事件”2006年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并入选全国21家专业媒体联合推出的“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中的“年度艺术事件”,史国良本人也入选“年度人物”。然而,史国良事件只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假画现象的冰山一角。书画家们频频遭到假画的侵扰,已故的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刘炳森先生,健在的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等,都曾饱受造假者的侵扰。

  如果说书画古籍多有副本、临摹是出于历史原因,古时艺术家不断多画,一稿、二稿、三稿,以多取胜,冀广分布流传便于作品的传播和流传后世的话,那么,现今艺术市场知假造假、知假卖假就是行业性的畸变:利字当头,不论真伪。其状况愈演愈烈,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中国书画在世界拍卖市场的信誉,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建新曾大声疾呼:“诚信危机是当前艺术品市场的致命伤。”

  中国书画界造假、卖假、拍假现象泛滥的核心问题是:真伪鉴定的依据是什么?鉴定环节的监督机制是否存在?在中国书画拍卖市场里,最为讽刺的现象就是:某个知名艺术家发现自己的一副造假作品在某拍卖行进行预展或拍卖,便公开宣布该作品“不是我画的”,而拍卖公司便能通过各种手段,如媒体炒作和所谓专家鉴定团为作品翻案,确定该作品不是赝品,照拍不误。更不用说,被假画侵扰却忍气吞声的艺术家大有人在。

  艺术品拍卖,本是一件于艺术家、收藏家和公众很有意义的雅事。可在造假、卖假之风泛滥的书画艺术市场,拍卖中却往往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拍卖公司和部分媒体重利轻义,成为造假者的帮凶,更有甚者,策划、参与整个造假卖假的过程,谋求最大经济利益。

  艺术品市场上赝品横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是行业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其原因何在?笔者个人以为,主要原因来自于目前法律的缺位。《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该法律条款使得拍卖人和委托人不用为拍品的真伪负责,即使被发现赝品,也能轻松地摆脱责任,更不用说追究为造假作品摇旗呐喊的不良媒体的法律责任了。

  另一方面,艺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真伪的鉴定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和鉴定技巧,标准相对来说主观化而没有普遍纯粹客观的标准,依靠的是专家个人的专业诚信和监督机制,因此,在鉴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被利益集团操纵。而对于艺术家和艺术消费者来说,打假举证难,成本高,赢得官司的概率很小,即使赢了,也很难获得合理的损失赔偿。这些原因都使得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书画领域面临巨大的诚信危机。

  投机当道、信息浑浊、诚信危机,这三大症结是目前中国艺术市场的顽疾,然而顽疾不等于绝症。和许多快速发展的行业一样,中国艺术品市场能否健康成长,要看其能否克服同样强大的变异力量。随着法制的完善与健全,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与自然淘汰,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制度创新,相信许多规则会建立起来,一个真正繁荣的艺术市场值得期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