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马未都玩博物馆 最奢侈的享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9:1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于娜

  马未都其人

   马未都,1955年生于北京。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工,业余时间写小说。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马未都一下子从工厂到了《青年文学》编辑部当编辑。

  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1996年,马未都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近年来,先后在杭州、厦门、山西设立分馆。

  北京朝阳区南臯乡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旁,有一座二层红顶楼,只一道铁门隔开了门外的喧嚣,铁门内就是赫赫有名的观复艺术博物馆。

  工作人员先带着记者在各个展厅参观了一遍,而这时候,马未都在干什么呢?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因为办公室里就没见他的人影。马未都只要在博物馆里,就是最忙的一个,参观、鉴定、采访的人总是不断,但他也就眯着眼睛笑笑,一点也不觉得烦扰,因为他一直在玩着。

  从写小说到开博物馆

  10年的文学追梦中,马未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还记得《编辑部的故事》吗?马未都就是编剧之一。电视剧火了,马未都却没有趁热打铁,这时的他已经开始沉迷于另外一种事物——收藏。

  “文物就像雪茄,文学就像香烟,抽过雪茄的人,觉得抽香烟就没味道了。”马未都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他觉得文物对他的智力挑战超过文学,中国的文物包含了中国文化几乎所有的信息,他就想知道这些文物背后的事情。

  马未都开始搞收藏的时候,北京还没有正式的古玩市场,玉渊潭东门的早市还处于半地下状态,这些地摊几乎都被他“扫”过。他还是南城一专门收破烂的张老头那儿的“熟客”。

  “这个元青花的碗很便宜,那个钧瓷的盘子也没花多少钱……”现在马未都只记得它们都极便宜,价值几百万的官窑,那时一律摆在地上卖,观复博物馆里的藏品基本上都是当时从地摊上淘的。

  20年前,一个科长一个月也不过开八九十块钱。“别人的钱主要是用来改善生活,我是把改善生活的钱,都用来收藏。”一切生活上的需求被马未都放在最后考虑。至今还让他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很多家庭都有录像机,用来看录像片,我从来不买那玩艺儿。到最后儿子都很大了,为了他看动画片方便,我才去买了录像机,弄得同事很奇怪地问我,原来你家还没有录像机哪?”

  到上世纪90年代,马未都的收藏已经初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各门类藏品超过了千件。1996年,在北京琉璃厂这条百年文化老街的一角,马未都挂起了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牌子。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