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北京艺术品市场虚火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17:15 新华网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11日说,北京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北京文物拍卖企业共举办各类拍卖会60场,总成交额为40.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1%。

  在内地拍卖持续低迷了两年之后,此时文物局提前公布这样的数据亦可令不少投资人增强信心——往年北京市文物局都是年初才召集新闻媒体发布前一年度的成交数据。联想之前民生银行高调介入艺术品投资业务,再对照股市的大幅波动与房市的云雾缭绕,不禁让人疑窦丛生: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真的已步入良性局势了吗?

  北京上半年文物拍卖总成交额40.2亿元的背后,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增文物拍卖企业5家(总数达到77家),新增文物商店5家(总数达56家)。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文物局共审核文物拍卖标的67338件(套),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75%——由此可见,僧多未必“粥”少。只是这粥里,究竟放有多少米,加了几许水,又添过哪些佐料?

  文物原本不可再生,在正常的流通速度下(以国际上收藏家5至10年更替或提纯收藏类别的最短时间为计,一般的更替周期为10至20年),合法公开交易的传世品只会越来越少,不知这突增的75%的标的可作何理解?一种假设是内地无真正藏家,手中藏品皆为商品,方可于各家拍卖行内迅速流通——这种假设笔者可以提前否定,尽管内地艺术品收藏人群所呈现的是不合理的“倒金字塔收藏秩序”(藏家:投资者:投机者=1:2:3),然而巨大的基数决定,内地处于高端水准、具备真正艺术鉴赏力的藏家并不在少数,这些人往往都具备强大的财力,并能按照自己的规划的序列进行收藏,他们也不会轻易出手自己购入的文物精品。再来看第二种假设,在市场可供流通的文物减少的情况下,“文物标的”数量剧增又意味着什么,笔者也不必赘言述之。

  需要强调的是,本篇讨论的是“文物”市场,并不是大范围的“艺术品”市场。最后再来看一组北京市文物出境的数据: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出境鉴定所上半年共鉴定私人携带文物37692件,办理临时入境并复出境文物4183件。(马继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