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艺术品拍卖有陷阱 投资先防上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12:51 法制晚报

  一场拍卖会出现一名大师几十幅作品真假难辨商家与作者、买家暗中操作联合炒出高价

  艺术品拍卖有陷阱 投资先防上套

  投资者应寻找自己熟悉的领域竞拍前广泛收集拍品资料竞拍时守住权威人士预估的心理价位

  艺术品投资在北京甚至全国不断升温。作为将艺术品输出的主要渠道——拍卖公司的成交额也是不断攀升,但其中却隐藏着难为人知的重重玄机。

  赝品、虚拍高价、画家自我炒作……通过记者与该行业资深人士的交流,一个个内幕呈现在眼前,给刚刚投身其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7月2日至14日

  调查内容:拍卖行业内幕

  调查对象:各拍卖行、业内资深人士、部分买家和卖家

  调查方法:寻找案例、资深人士揭秘、拍卖行核实

  (注:应各当事人要求,文中隐去业内人士的身份和姓名)

  ①与拍卖商暗中勾结,以“创纪录天价”成交,实际交易中,只付“约定价格”,拍卖商以此吸引大买家

  ②对“内幕”毫不知情,误认为竞争激烈,物有所值,以高价拍得艺术品

  主观判断艺术品真假,与卖家和拍卖商联合,在拍卖中抬高价格

  联合拍卖商炒高画作价格,在下次拍卖中画被人买走,画家名利双收

  行业现状

  交易额屡创新高

  据悉,北京2003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12亿元人民币,2004年这个数字刷新到39.35亿,而去年,北京的艺术品拍卖迎来史无前例的高峰,达到了91.6亿。

  2005年,“再创新高”已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个屡见不鲜的词。各拍卖公司的成交额和成交率达到历史最高点,成交价比估价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现象频频出现。

  据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递增。

  北京一拍卖公司的董事表示,虽然成交额上去了,但是今年的春拍,各拍卖公司的成交率均不如去年。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如此高的艺术品成交价格有一部分根本就是“虚价”,此行业存在着不少“猫腻”。

  内幕一

  真假难辨

  事例1

  早期画作遭否认

  北京九歌公司在今年6月初的春拍上撤拍了几件画作,原因是画家本人认为画作并非出自自己之手。但该公司称,这些画作是根据这位画家早年出版的画册上的作品收集来的,由于是早期作品,基本不可能有人造假。

  事例2

  名家作品“异常多”

  去年的拍卖市场上,经常出现一场拍卖中有四五十幅张大千或齐白石的“名作”。数目之多,让很多收藏家产生怀疑。而去年的春秋两季拍卖会,徐悲鸿的作品累计出现了500多幅,占了大师一生作品总数的大部分。徐悲鸿是以教书为主的,并非高产画家,大师如此多的作品在一年内出现,这也让不少收藏者产生怀疑。

  内幕分析

  鉴定主观因素大

  一些大作的“高仿”(仿造水平很高)赝品会不时出现在拍卖会上。据悉,专门仿古画的人,会特意选择当时的纸和墨等古物,来混淆视听。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基本不可能用仪器来鉴定。各大拍卖行均针对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现在的鉴定基本是依靠专家的学养和见识或艺术家本人及亲属的证明。

  “这样的鉴定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即使是作者本人都有可能将自己的作品判定为赝品。”这位业内人士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画家在未出名时创作了很多作品。有的作品的风格可能与其成名后的风格大相径庭。若干年后,画家就可能忘记或干脆否认当时的艺术风格,提出画作并非出自自己之手。

  内幕二

  虚拍高价

  事例

  成交价“打折”付

  2005年年初,刚刚成立的北京红太阳拍卖有限公司的第一场拍卖,就刷新了世界纪录。宋徽宗的《桃竹黄莺卷》拍得6116万元人民币。此前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拍卖纪录则是2530万元。不久有媒体发文称,竞拍得主只向拍卖公司汇出了1500万元。

  借机吸引大买家

  据业内人士介绍,虚拍价格是很多拍卖公司和买卖双方暗箱操作的常见手法。

  其中大部分是为了提升拍品的价格,以便在艺术品再次流通时,出现高额的“指导价”。

  买家、卖家、拍卖行会事先约定一个真实的成交价,比如约定拍品的落槌价为200万元,加上拍卖商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定为220万元。

  此后,拍卖进入了“表演阶段”:买家或卖家会联系一些“托儿”,虚拍该艺术品。拍卖师会虚叫到一个高价位,如1000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就变成了1100万元。但这个价钱是给别人看的,真正结算时还是按照220万元结算。

  一些不规范的拍卖公司这样做是为了能吸引到更好的艺术品和更大的买家,以便将来能做大市场。

  内幕三

  自炒名气

  事例

  虚拍画作再出手

  每年有春秋两季书画拍卖热潮,春拍时画家会联合拍卖公司雇人虚拍,将作品的价格抬高,但成交后往往不进行交易。

  到秋拍时,前一次拍卖的成交价已被市场认可,作者才将画作转手。此时,该画作不仅卖出了远高于实际估价的价格,画家也借此名声大涨。

  让局外人产生错觉

  业内人士介绍,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画家采用这种方法,让不少收藏者认为其作品有升值潜力,借机炒作自己。

  更有甚者,会借助著名收藏家的知名度,博得众人的认可和信任,抬高画价并出手。如拍卖会举行前,委托人先拟定一个拍卖底价。拍卖进行时,请来一些著名收藏家争相应价,让其他竞拍者产生“这么多名家争着竞拍,这一定是好画”的错觉。

  其实,这些名人只会在接近拍卖底价处应价,让“局外人”接手,若此时无人应价,该画不到拍卖底价则收回。

  律师说法

  受欺诈索赔需证据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也就是说风险是由竞拍人来承担的。

  但如有证据证明拍卖行在拍卖前就知道拍品是赝品,而以真品进行拍卖,或拍卖公司与委托人恶意串通,则构成欺诈。

  对买家造成的损失要由委托人和拍卖行共同承担。买家可以向委托人索赔损失。如果是跟生活有关的必需品,买家可索赔双倍损失。

  大型拍卖行

  尽量维持市场秩序

  荣宝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赝品的问题,是

艺术品投资行业不可避免的,但各大拍卖公司都会尽量减少出现赝品的可能,维持市场秩序。

  北京一家拍卖行的董事表示,雇“托儿”虚抬成交价,是一些新成立或小型拍卖行为提高知名度才用的手段,国内大型拍卖行基本不会这样做。

  国外拍卖业

  造赝品也有“大师”

  在西方国家,拍卖业的这些“猫腻”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严重。

  一些国外拍卖行已将造假售假变成了“系统工程”。总有一批年轻无名气的艺术家出于经济原因大肆造假,赝品足以让顶级鉴定师走眼。

  “造假大师”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英国的约翰·米亚特,他几乎伪造了20世纪所有绘画大师的代表作,过去10多年中,他临摹了两百多幅现代绘画作品,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因造假而被逮捕入狱的米亚特在2002年出狱后,还曾把仿作都拿出来展示,莫奈、毕加索、雷诺阿等名家的画作的赝品居然都拍出了数百万美元的高价。

  投资支招

  守住预估的心理价位

  1.艺术品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对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不要贸然竞拍。

  2.一般在拍卖会前一个月到半个月,各大公司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刊登拍品名录。对有兴趣的物品,自己要广泛收集其资料。预展时仔细观察拍品是否与资料相符,并联系权威人士,对该拍品可能的成交价做一个估计。

  3.要守住预估的心理价位,如竞拍时该艺术品的竞争异常激烈,需要警惕。如竞价已超过自己的心理价位,最好放弃竞拍。

  文/记者 许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