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廊艰难开掘商业通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21:07 《财经时报》 | |||||||||
“世界最大画廊”韩国阿拉里奥画廊进驻中国,给持续升温的艺术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其先进的运作模式和艺术代理人制也给中国画廊带来压力。面对新的市场机遇与竞争,中国画廊该如何应对挑战,成为很多画廊经营者的现实命题 □ 本报记者 杨时旸
在望京酒厂艺术区门口,一行红色标牌高高耸立在一面灰色墙壁上,对路人来说十分耀眼。顺着路标指示向里走,阿拉里奥画廊便跃入眼帘。 这是中国画商日前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画廊,占地4500平米,分为4个展厅、1个办公室和一个收藏库。尽管开业不久,却因代理了中国当代很多有名的艺术家而被广泛关注。 阿拉里奥画廊创办始末 走进阿拉里奥画廊任何一个展厅,都能看到一些大师级的作品。在馆长尹在甲的办公室里,竟陈列着国际大师伊门道夫的雕塑作品。 在阿拉里奥一个展厅角落里,安放着一架机器,伴着20多个国家国歌的播放,那架满是机油的机器会随着转动,生产出一段段拧绞的铁丝,那些铁丝被装在一个个玻璃瓶中,可供参观者自由取出。这是一个亚洲艺术家的装置作品,新颖而独特,正好与阿拉里奥的理念相和。从其细节处,可以看出他们的经营思想。 阿拉里奥画廊1989年在韩国创 办,2005年来中国开办分店。之所以选中尹在甲先生作馆长,是因为他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特殊关系。尹在甲说,10年前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二外学习。因为爱喝酒,当时北京又没有太好的酒吧,于是索性开了一家名为“通道”的酒吧。 酒吧离宋庄艺术区很近,很快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经常到那里去喝酒聊天。就这样大家认识了, “不过,当时我没有要与他们合作的任何想法,大家只是很好的朋友。” 2001年,韩国政府找到尹在甲,让他在汉城 “艺术殿堂”组织一个艺术展以配合中韩建交。于是,尹在甲选定的中国艺术家就全是他当年酒吧里的“客人”。 扶持艺术家与培养收藏家 “画廊的主体是艺术家的作品,而一个画廊在未来是不是还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取决于这家画廊对于艺术家的态度。”尹在甲说,签约成名的艺术家可以提升画廊的知名度,但他认为,能够选择并扶持新生艺术家才是一个大画廊是否具有长远眼光的关键。 他们曾在韩国挑选出15名亚洲艺术家作为培养对象,签约后给每人每月提供生活费,材料费等等补助8000美元到10000美元。这些艺术家多在35岁以下,虽没有功成名就,但是有着良好的艺术潜力。画廊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生活,反过来这些艺术家所创作出的作品则要归画廊所有。 这些艺术家每年至多只需要创作10到15幅作品,而无须像机器一样复制性生产。这样做的结果既能保证高质量,又能为将来画廊推出他们的作品时保证良好的物质收益,为画廊提供了货源。 有了货源,还要有客户,对于画廊来说,收藏家就是自己的客户,尹在甲认为这恰是中国画廊最不重视的一个环节。 也正因为如此,尹在甲认为中国画廊还不可能进入成熟的国际画廊体系。在基础工作上,中国画廊已经失语,就更不要提长远的未来。“如果中国画廊想融进国际体系之中,培养和扶持本土艺术家是必须补上的一课。” 经济支柱与艺术眼光 除了艺术眼光,当然资金也是经营一个画廊不可或缺的基础。尹在甲透露阿拉里奥的投资人在韩国拥有两个百货商店、一个大型电影院、两个长途汽车站以及若干房地产企业。凭借着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从70年代就开始的艺术品收藏,如今想成功运营阿拉里奥已不成问题。 而中国很多画廊从一开始就独自面临着“自负盈亏”的重大任务,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独特性又决定了画廊投资的高风险。所以,面对巨大的盈利压力,所有画廊都不得不采取一种类似于“小卖部”式的经营方式。现在画廊艺术总监黄燎原先生认为,中国画廊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他做现在画廊时,就已经做好3-4年不盈利的准备。 国际一流画廊,例如英国的萨奇等等,都是先有了几十年的收藏经历,然后再建艺术馆随后才是画廊。前者为了继续保护收藏,后者可以出售盈利。 但在中国,这个过程却截然相反。上海正大美术馆有着颇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除了壮观的艺术馆建筑之外,却找不到什么一流大师的作品,如果想在国际艺术界拥有发言权,那么他们还需要每年投入几千万元以补充收藏。可见即使拥有了雄厚的经济支撑,如果缺乏长久的艺术眼光和收藏积累也同样无法成为真正有实力的画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