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劲华 杨时旸
有中国当代艺术推动第一人之称的前瑞士驻华大使西克先生,采访起来并不容易,经常飞来飞去的西克刚从中国回到瑞士,就收到《财经时报》采访的电子邮件,几通国际长途下来,对中国文化着迷的西克终于写了数千字的回答。
《财经时报》:作为一位前瑞士驻华大使,您如此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您曾经说您前辈子是中国人,您的身世和教育是否为您收藏和帮助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很多支持?您的孩子和妻子是否也如您一样热爱中国的当代艺术?
西克:从我小的时候,我就对西方的现代艺术非常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我到了一个新环境就会对那里的艺术感兴趣的原因。我1979年到中国了。在最初的几年里,我并没有看到什么我喜欢的东西。我以一种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些作品,想寻找那些冲破西方先锋艺术色彩的东西。但是中国的艺术家在发现他们自己的语言之前,与西方的东西太像了。一旦我发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我就被那些作品迷恋住了。我的妻子也是如此,我们的生活就围绕着艺术而展开。
《财经时报》:您从1995年左右就开始大量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当时的价格好象不是太高,您能透露您这么多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投入吗?也许您投入是没法计算的,但这种持久关注似乎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国际地位,您个人怎么看待这样的结果?
西克:我从90年代才开始搞收藏,但是从1979年,我就开始研究艺术了。我的贡献也就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把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集起来,设想一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领地却有着20多年的收藏上的空白,而那正是当代实验艺术家们的作品。我这样做,就会让中国人知道了我的工作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
我也推动了这些作品在世界上的影响,我创建了中国当代艺术奖。我的目的是要发现一些中国的艺术家并让他们成为艺术界的重要人物。这样的话,一些重要的场合就会有人邀请他们了。我和艺术馆的馆长、评论家以及记者讨论过无数次这些艺术对于世界艺术的意义。那真的可以帮助许多艺术家,能让他们有走到前台的机会。
《财经时报》:作为一个和中国当代艺术有十多年交情的外国人,您是怎么样看待中国当代艺术最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空间有多大?您选择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标准是什么?
西克:这十年,在艺术品的制作和数量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人们已经看到这些艺术家们走出了半地下的状态而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媒体甚至政府都开始关注了。人们看到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先是国外的,然后是来自中国国内的买家。优秀艺术家的数量并没有相应的多起来。而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也在市场的压力下做出了越来越多的作品。但是我毫不怀疑,中国有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大空间,这些人在西方艺术中心的运作下一定会进入世界主流艺术的视野。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这些艺术家要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作品,另一方面他们也要从个人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传统中去挖掘。我觉得这些正在发生。
《财经时报》:十多年的中国文化艺术生活,您感触最大的是什么?有人说您的收藏或许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您是这样看的吗?有人认为您的大使身份为您实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之梦提供了便利,是这样吗?
西克:如果说这些年里有什么改变,那就是近20年来在艺术的深度、广度和价值上的变化。这些在我做的展览中都有所体现。至于我的选择是没有什么意识形态方面考虑的。我所选择的都是那些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或者是一直关注某个主题的作品或是中国艺术家关心的东西——就是那些能代表整体中国艺术家在做的东西。我自己大使的身份对于此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财经时报》:您多次前往宋庄与那些艺术家面对面,您怎样评价宋庄这个艺术群落,宋庄与中国其他艺术部落有什么异同?它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硅谷吗?
西克:宋庄已经从只有几个艺术家发展到有几百个艺术家。它们并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与其他地方的状态完全不同,所以他们得到了比其他地方艺术家更多的关注。在那里艺术家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那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它会变成硅谷吗?在上海的艺术展,有的人认为已经超过了北京,无论是在创造力上还是在新奇程度上,他们做了更多的新媒体艺术和装置、表演艺术,而在绘画方面则要少于宋庄,这很难说……
《财经时报》:您心目中的收藏家是怎样的?您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全面鼎盛时期到来了吗?我们还需要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做哪些必须的工作呢?
西克:完美的收藏家是这样一个人——他对艺术非常热爱并且知道艺术对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投资者。这样的人比一个投资者更容易做出好的决定。有时候在金钱方面也能得到更为长远的效益。我觉得中国的艺术热潮会继续,否则中国的艺术市场就会被排除在世界之外,并且也不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那样就会影响收藏家和学院,这都是长远的。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当代艺术领域,并要理解艺术家群落以及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需要,也要理解这些艺术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