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时旸
诗人艾青之子、《北京人在纽约》副导演、“鸟巢”设计的中方顾问,以及在各种国际艺术展上的频繁亮相,艾未未在中国成了著名的艺术家、策展人。从上世纪70年代作为“星星画派”的一员,到90年代艺术杂志《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的主编,再到如今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领域之间自由的穿梭,艾未未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
注。而他那幢用了13万块青砖和80吨水泥,自己建造起来的居所更是被无数人津津乐道。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当他谈起宋庄艺术家村的时候,他说自己是无知的。
《财经时报》:您曾经做过艺术家徐若涛的展览,最近您有没有打算要做宋庄艺术家的系列展览呢?
艾未未:没有这方面打算。我对于宋庄的艺术家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了解。认识的几个住在宋庄的艺术家也是在外面经常能碰到的那几个,比如方力钧他们。其他的艺术家,我都不了解。所以不可能有什么计划去策划宋庄的艺术家系列。
《财经时报》:有人觉得宋庄在今后有可能会成为艺术上的一个“品牌”,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艾未未:我觉得不会吧。我觉得艺术品牌很难会以一个地域的名称命名。我觉得如果收藏家买作品的话主要还是会看作品本身。不会是只要听说是宋庄的画家作品就去收藏的。
《财经时报》:那么从一个策展人的角度讲,是不是做一个群体的展览会比单独策划某个人的展览要相对容易产生影响?
艾未未:那倒是有可能。但是我在做策展的时候,主要还是看作品。不会单独为了产生影响而去做某个群体的。但是从反映来看,群体的展出毕竟动静大一些。其实有些我已经策展过的艺术家,我到现在也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住在宋庄的。我不关心这个。
《财经时报》:那么您觉得宋庄的艺术家如今所取得的艺术成绩以及商业成绩,与他们的那种生活状态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艾未未:我觉得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说是直接的。宋庄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的一些成绩肯定说明那块地方很适合他们,那里给了他们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主要还是看个人。不能说在那里生存就是取得成绩的直接原因,毕竟大多数在那里居住的人们还是没有出来。
《财经时报》:您自己也是艺术家。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天生的“群居”特性。您怎么看?您自己曾经有过要到某个艺术家村居住的打算吗?
艾未未:没有。我自己对这个毫无兴趣。至于有人说艺术家有群居的特性,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艺术家需要大家在一起能够直接互相的交流。需要对一些观念以及外部事物进行反应,所以人们看到的就是艺术家群居的现象。
因为我对于艺术家村的生活确实是无知的。以后我也没有要去哪个艺术家村生活的打算。
《财经时报》:您刚才说宋庄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品牌,但是它现在在某些人心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而且据说在国外很有名,您觉得这个符号具有什么意义吗?
艾未未:在国外有名是很正常的,它毕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喜爱中国当代艺术的国外收藏家。但是要是说到成为一个符号,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意义。
艺术关键是要看作品,成不成为符号,其实那都是外部的事情,与艺术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财经时报》:那么您觉得今后宋庄的走向是怎样的?会不会成为一个时尚场所,而艺术家会被迫搬离?
艾未未: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的话,肯定会有更大的规划,那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时尚的场所。如果艺术家们觉得那片地方不再适合他们了,他们就会搬出去的,再去寻找另外的适合他们的地方。这是很正常的,可能也是无法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