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廖素冰
200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狂欢盛宴,也给屡禁不止的中国文物流失打了一针强心剂。
古墓盗影
6月5日,山西省芮城县古魏镇坑头村一村民在苹果园内,用自制炸药炸开一个深达8米的锥形大洞,爆炸声引起群众注意,犯罪分子没有来得及盗窃就逃离现场。村民盗掘的此古墓葬群属西周、东周时期的墓葬,零散盗墓分子不时到此进行盗掘活动。
去年春节期间,犯罪分子在此猖狂活动,甚至发展成与公安人员武装对峙、交火,利与法的对抗已经半公开化。坑头村位于芮城县城区西北,距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魏城遗址仅3公里。
7月初,辽宁锦州发生家族盗墓案,祖孙三代共4人挖开了一个辽代汉人贵族的家族墓葬群,墓室中出土的石壁画经辽宁省文物组专家鉴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此次盗墓损毁了墓中多处珍贵壁画、浮雕,破坏性严重。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席张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很多犯罪分子铤而走险,造成了目前中国文物被盗、文物走私形势很严峻的局面。据这几十年来的初步统计,中国光是被盗的古墓就有20万座左右。
《中国画刊》主编刘广忠直斥盗墓行径是文物保护头号大敌,“文物部门挖掘古墓时有个规矩,就是拿不准的东西留给后人,让后人有能力的时候再挖掘。而盗墓就不一样了,墓门打开后取走陶器、玉器、饰物,拿不走的在盗掘过程中也被破坏了。比如墓壁的壁画,还有一些文物见空气后迅速氧化毁坏。盗墓者走的时候还留下许多盗洞,下雨水留进洞里剩下文物全完了。经盗墓而流失的文物占整体流失比例相当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公布的数字,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有163万件,私人收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则在千万件以上,这些文物绝大部分是中国境内各地的非法盗墓者从古墓中盗取之后辗转流失海外的。
“要致富,盗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中国80年代盗墓者的壮志豪言,如今并非万元那么简单了。盗墓者的手段越来越纯熟,并发展成牢固的产业链条。盗墓者历代累积下来的技术含量也特别高。比如老山汉墓,文保单位用航空设备去探测也仅仅探到一定的影像,但盗墓者依靠家传工具却可以直接打到墓门。在山西、陕西、河南等文物大省的盗墓“世家”使用的工具是家传的,并非什么高科技,全是用的土办法。
著名的盗墓工具洛阳铲,有弧度,前面尖,柄很长,用来铲土,行话叫探洞,可以直接打到下面去,洛阳铲能把土带上来,带上的土分层,盗墓的人可以从土层分辨出下面的墓是哪个朝代的。
古代墓地和房子一样,都有风水走向,盗墓者能从墓的走向判断出里面有什么东西,墓主是什么时代和身份等级,甚至北京、洛阳、西安有几个王侯墓穴,埋在什么地方也知道得很清楚。这已经不是家传手艺问题,而是世代积累下来的学问。盗墓者自古以来还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派和长江以南的南派。
一般的盗墓者则更多依赖高科技手段,配有压挤式定向爆破器材、红外线望远镜、红外线探测仪、军用指南针、夜视镜、防毒面罩等现代化设备,而且普遍配备有精良的通讯器材,甚至拥有可以加密通话、装有全球定位系统的移动电话。面对这些精良装备,基金短缺的文保部门和盗墓分子谁的赢面更大?似乎毋庸多言。
文物流失路线图
出土文物的走私路线是一个隐秘的问题,尽管多位接受采访的收藏界人士均认为文物走私严重,但没有人能讲明白为什么皇族陵墓、三峡大坝出土的珍贵文物能在几天内就到达纽约的大拍卖行。
因此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些情况:走私文物大部分先通过香港,转到世界各地。南边省份通过走云南、贵州等边境,北边省份走新疆边境。刘广忠认为,香港是全世界惟一拍卖会不收税的地方,所以世界很多拍卖都往香港走,香港的拍卖特别红火,产生了佳士得等有名的拍卖公司,此外,拍卖会主要还是靠经济利益带动,而香港正好背靠大陆丰富的文物资源,不愁货源。
其实这种迅速的文物周转在业内属平常事,管理部门根本发现不了。“国家每年在海关查到的走私文物有几十个亿,但查获的只是小部分,大量的都堂而皇之出去了。如行李中夹带小件文物,海关仪器检测不了,海关人员即使发现也未必能鉴定出是什么文物。大体积的,比如济南四方塔的大佛头,被锯成几块,照样马上就运出去了。”刘广忠对海关缉私能力不抱信心。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不得买卖、出境。盗墓者违反的正是此条款。
现代文物的流失途径中,除盗墓走私外,经由私人外运、盗博物馆等方式产生的文物流失每年也占一定比例。
据国家文物局通报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文物被盗案件(不含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倒卖文物等案件)40起,丢失文物222件,总发案次数比2003年上升81.8%。文物偷盗已从古墓扩大到博物馆。
国家每年的文物大案,多发生在保护措施不力的县级博物馆。有的是外界盗取,有的是监守自盗,被偷走馆藏文物多数追不回来。几年前多通过香港转手国外,如今多通过海上、航空卖到国外。通过私人旅游、公干出差、使馆人员回国等方式夹带文物,被海关查获的比例只是九牛一毛。
在2004年岁末的全国文物局局长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透露了一组让人灰心的数字:2004年,全国共发生36起馆藏文物、寺庙文物以及田野石刻被盗案件,只有7起案件被侦破,破案率仅为20%。
经私人外运的情况更是查无可查。记者的一位画家朋友谈到一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某国外交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中国各地淘古董,所获甚丰。离开中国时利用外交豁免权逃过海关部分检查,或者谎称古董买自潘家园文物市场,现在这位外交官在家乡开了个中国小博物馆。
北京市文物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回答记者咨询时认为,管理部门无权干涉私人手里藏品,而且市场交易多为赝品。那位西班牙外交官的博物馆里,不知哪件是真,哪件是假?
法律之惑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乾隆60年以前文物和现当代著名画家重要作品不能出境。“每年国家都发布公告,列出不可出境的文物名单”,刘广忠介绍。
那么,从法律解读方面看,何种文物不能出境?
文物法在文物出境进境方面,第六十条规定: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也就是说,国有文物、珍贵文物、国家每年公告的禁止出境文物都不可以出境。
何为国有文物?文物法规定,可移动的国家所有文物包括: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
何为珍贵文物?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一二级文物,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珍贵文物的三级文物。
为了保证国宝级文物不外流,文物法第58条还规定: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核拟拍卖的文物时,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其中的珍贵文物,购买价格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文物法确立了公民个人拥有和流通文物的合法性,比如家传的、购买的、和别人交换的文物。只要非国有文物、非珍贵文物,公民合法拥有的都可以流通,方式有交换、买卖,也就是进入流通市场。
但业内人士认为,在文物民间买卖问题上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区分家传文物与出土文物?文物法规定出土文物一律属于国家所有,不允许民间买卖,盗墓、盗馆属于明确的犯罪行为,国家一直予以打击。但现实是,出土文物往往私下以各种途径进入古玩交易市场,也就是进入流通领域,除非执法部门能及时抓获,否则正确区分家传文物和出土文物难度很大。
拍卖行的拍品一般会先经文物部门鉴定,但拍卖行并不能把握所有拍品的准确来源,无法区分的文物就可进入拍卖行,而进入拍卖行就可能被外国人买走,被外国人买走就可能在出关检查中被漏掉而流到国外。
“拍卖会上若有不可出境文物,会用星号标出,注明拍卖公司不保证此拍品出境,这样外国人考虑到出境问题就不会竞拍”,嘉德拍卖的工作人员回答了记者的咨询。副总寇勤也表示,凡是在国内征集到的文物,一般是不可以出境的。但如果是中国买家拍走,再转手卖给外国人呢?恐怕这样的情况是很难解决的。
流失之路漫长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主任张永年,将1840年以来100多年的历史分成了三个流失渠道和几个流失高峰期。
旧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战争期间被侵略国抢走;二是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三是中外勾结,军阀、奸商帮助外国人或骗或低价买走。
例如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为英、法、美、日、西欧诸国博物馆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最多。现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多达3万多件,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募本。
清末民初,敦煌壁画、文书、经卷遭遇重创。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的外交官、传教士,曾到中国西北地区66次,其中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窃取的9000多个卷子和500多幅绘画,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一部分在大英图书馆,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图书馆。伯希和窃取的6000余种经书和一些画卷,主要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
20、30年代。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受创,大量雕刻、佛像被毁。
军阀混战时期。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逃至东北,将六大箱共计13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经变卖、哄抢,绝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东陵慈禧太后陵寝被军阀孙殿英盗掘,墓中所藏国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因被变卖购买军火而散失。
二战时期。日本侵华战争对文物破坏及其严重,手段繁多,低价购买、抢劫、骗取,日本人对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文物进行了大规模洗劫。
此后,文革时大量文物又遭遇劫难,被自己人损坏。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没有文物艺术品市场,个人想出卖文物只能卖给国家文物部门,而国家收购价格远远低于文物的实际价值。开放的政策让很多人冒险走私文物,在利润驱使下,文物被走私到国外。
旧中国文物流失造成目前的处境就是: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刘广忠补上一句,“西夏民族的历史文献都在俄罗斯,到人家那里去看自家的东西心情很别扭。”
冷观文物回流热
然而近几年,中国的文物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外回流文物逐渐增多。
据嘉德副总寇勤介绍,国内主流拍卖公司的拍品中,40%左右是海外回流文物。嘉德拍卖的拍品很多来自港台、新加坡、日本,另有一些来自欧美国家,而且不管是回流文物还是境内文物,国内买家占了七八成比例。根据嘉德今年上半年8亿人民币的交易量推测,回流文物的成交量相当可观。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主任张永年用一句话来表示他的心情,“文物就象候鸟,哪里经济形势好就往哪里飞”。近十多年来,通过拍卖回流到内地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已逾5万件,其中《研山铭》、《十咏图》等珍贵字画已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2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允许民间可以通过购买、拍卖等多种方式取得文物并依法流通,市场的建立是文物得以回流的前提。
为了促进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重回国内,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进口免税暂行办法》。规定今后凡是文物收藏单位,以接受境外机构、个人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等方式获得的中国文物进口,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国家从税收上给回流创造了一定环境,不过这个办法暂时不面对个人收藏者。
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张国辉表示:“五六十年代,日本收购大量的中国字画,吴昌硕的作品很多都在日本,1996年后日本泡沫经济使字画价格不高,相反中国国内名家字画升温了,很多中但他同时谈到了一个问题,回流文物中真正的好东西比例太小。这与刘广忠的意思不谋而合,“只要是国宝,国家肯定不惜重金,国家每年有7000亿的外汇储备。无论多贵的东西,都不会让它流出去。但国家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收回来,那也没意义。”
民间资本博弈
抛却民族感情,经济勿庸置疑地成为文物回流热潮的最重要因素。个人财富的积累,使“盛世兴收藏”成为可能,房地产、股市的政策多变和不稳定导致大量剩余资本滞留民间,等待升值。艺术品投资因高额回报的特点得到资本的注目。
在众多资本中,民营企业资金尤其是江浙民营资本异军突起,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据媒体报道,2004年,仅浙江省的企业家就斥资近3亿元人民币到国外购买中国文物,“浙江军团”被称为“海外夺宝奇兵”。
2003年佳士得纽约秋季拍卖会,13%的中国艺术品被中国买家拍走;2004年3月春季拍卖会,比例上升到25%;11月1日香港秋季拍卖会,10亿港元的总成交量中,比例再次上升。过去5年,在佳士得竞拍的中国客户增长2倍多。国外大拍卖行甚至向江浙的民营企业家发出邀请帖。
而作为市场交易平台的拍卖公司也经常到国外搜索中国文物,“促使文物回流是政府的重要政策,但政治手段并非那么容易,为了鼓励文物回流,政府也出台政策,只要办了合法手续,允许海外文物在国内拍卖。”寇勤强调,拍卖是商业行为,反感将其做政治化解读。
2002年春季,中国嘉德公司推出的海外回流文物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人民币又被海外机构买去,让国人对拍卖公司动机产生了猜测。
寇勤认为,这是对拍卖公司仅仅作为交易平台的性质不了解,其实,是市场资本在左右行市。
他解释说,海外回流文物的拍卖是国外委托人委托拍卖公司把文物拿回中国拍卖,这种委托并不意味文物已经回到了中国,拍卖会上谁都可以竞拍,只有中国人买到了并留在国内才叫回到中国。在成交之前,文物的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回流文物按照文物法“文物复出境”条款是可以再出境的,这些拍品都打了火漆,允许出入境。因此,大家惊呼回流国宝再次流失是误解了拍卖公司。寇勤的话再次强调了资本对回流文物意味着所有权归属,经济决定了文物的走向。
艰难追索之路
1860年后被八国联军抢走的塘沽大钟,在英国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中展出时,正好被中国留学生看到,并反映给了天津市政府,两国政府进行了商谈,最近这口大钟被送回了天津新建的博物馆里。
张永年还被中美最近达成的一项谅解所鼓舞。美国政府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达成一项谅解,美国不再购买中国非法出境的文物。在张永年看来,这是切断了中国非法出境的渠道。然而政府外交的成功率并不高。据张永年介绍,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讨还流失文物所依据的法律文件是联合国颁布的国际公约。中国政府签署了4个有关的国际公约,但这些公约对公约颁布前的文物流失无效,因此中国仍然声明保留对历史上被掠夺及走私出境文物追索的权利。
2002年,欧美19家博物馆发表了联合声明,给中国、埃及、希腊等国家的文物追索设下了障碍,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于2002年10月成立,是惟一一家以抢救海外流失文物为任务的公益性质的民间组织。启动基金是保利集团几百万的捐款,其他基金来源是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国际捐助、活动所得等。2003年,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博士向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资回购了圆明园猪首铜像,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这是基金会抢救回来的第一件国宝。
今年6月底,基金和拍卖公司合作,在杭州举办了国内首次“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率90%,成交额3000多万元。
张永年目前感觉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这也是中国所有文保单位面临的共同问题。 基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确定流失文物名单,整理资料确定流失过程,和海外相关团体接触。目前已经开列了几个项目的讨还名单。张永年很有信心,“我们一定要讨还!”
关于海外流失文物的名单一直有不同的人在做,但究竟有多少文物经由种种渠道流失海外?至今无人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而如何证明文物是中国流失的,也是一个要紧问题。
1994年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武士浮雕被盗,疑将被3月21日在美国纽约举行“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品拍卖会”拍卖。两国政府依据国际公约协商后,由中国方面提供详细举证资料后成功索回。尽管是成功案例,若都按这种方式回归,花费不菲,道路漫长。
(BOX1)中国政府签署的有关遏止文物流失的国际公约
《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1954)
《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1995)。
(BOX2)介绍海外中国流失文物的部分资料
1950年,陈梦家编著《美帝国主义掠夺我国殷商铜器集录》
198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大型图录《海外遗珍》
199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5卷《英藏敦煌文献》
1996年,林树中8卷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
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俄国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共同出版20余卷《俄藏黑水城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