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艺术品市场 > 正文
 

国宝“讲述”身世秘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1:03 沈阳晚报

  

国宝“讲述”身世秘闻

缂丝刺绣珍品《牡丹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国宝“讲述”身世秘闻

  辽代道宗宣懿皇后 契丹文哀册。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将于11月12日开馆。新馆将举办7个专题展览: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辽代瓷器展、清宫瓷器展、明清工艺展、中国古代钱币展、新加坡指画大师吴在炎捐献作品特展。

  始建于1949年7月7日的辽宁省博物馆,为“新中国第一博物馆”。目前,该馆馆藏的历史艺术类、历史考古类文物共达11.2万件。其中,历史艺术类文物中的古代书画藏品,上自晋唐,下至明清;所藏张学良将军从朱启钤处购藏的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精品,使其成为世界上珍藏中国古代丝绣作品最丰富的博物馆。反映北方多民族融汇统一的各类历史考古类文物,表明了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独具特色。

  10月17日,记者选择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国宝,聆听了它们“讲述”的身世,以及由其引发的鲜为人知的秘闻———

  青铜大炮.吴三桂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一尊青铜大炮,炮身长381.8厘米,内口径10.2厘米,外口径29至64厘米。炮体铜壳铁心,光亮如漆,重约2500公斤,厚重威武。炮身镌有6行59字铭文:“钦差提督军务镇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捐资铸造,定辽大将军,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吉旦,督造掌印都司孙如激总委参将王邦文,打造千总石君显”。该炮定名为“定辽大将军”,铸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捐资铸此大炮者,乃明辽东总兵吴三桂。捐铸“定辽大将军”

  当初,吴三桂以武举授都督指挥。崇祯十四年(1641年),吴三桂被提升为宁远总兵,为明朝守关抵御清兵,就连他的对手皇太极,都十分欣赏他的军事才能。明崇祯十四年三月,尽管在明清松山之战中,吴三桂损失惨重,但明朝廷并未深究,反而授以重权。

  据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兵部行“兵科抄出察理真定府属城守时敏题”奏载:“道臣张经遂以臣言传示大小将吏一齐奋起各捐火药神器无算,有捐大炮至三十尊者、火药至二千斤者……道臣复捐助二百金,州臣捐助三百金,积贮米豆草束以为士民,但士民捐助亦复累至数千,贼来软困可望支持。”可见,以吴三桂当时的资财,捐助一尊大炮实属平常事。“红颜一怒”引清军

  及至此后不久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吴三桂从捐资铸炮,到剃发降清、引清兵入关,其间仅仅经历了17个月。这17个月中,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错综复杂的大变革时期:明朝腐败不堪,末日将至;关外清兵兵强马壮、虎视眈眈;李自成起义急风暴雨直捣北京。在此历史关键时刻,占有战略要地重镇山海关、统帅5万明军的吴三桂,便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若吴三桂冒死救驾,则可延续明朝灭亡时间;若吴三桂归向李自成起义军,则有可能鼎助大顺朝根基。

  然而,吴三桂“闻其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掠去,为红颜一怒”,却最终转向了关外清兵,从而使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代清王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清、吴联军击败李自成起义军,长驱西进,占领北京。吴三桂终报刘宗敏掠夺爱妾陈圆圆一箭之仇,但实际上却成为清兵入关的马前之卒。

  僭称皇帝身先死

  清兵入关后,吴三桂一面接受清廷封赏,一面对危难之中即位于肇庆的南明桂王朱由榔追杀不舍,最后逼迫缅甸交出已经出逃境外的朱由榔及其母亲、妻子等人。吴三桂残忍地用弓弦将明桂王父子绞杀;在遣送京师途中,明桂王的母亲、妻子自杀身亡。自此,吴三桂以征伐李自成军、剿灭朱由榔的赫赫战功,换来了辖镇云贵的要位。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率兵反叛;康熙十七年(1678年),时年67岁的吴三桂,僭称皇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广置百官,大封诸将,称所住居舍为宫殿,构庐万间为朝房,筑坛拜天即位。然而,称帝闹剧只上演了5个月,吴三桂便病死在自己设计的皇位上。

  吴三桂其人,后人评说不一。但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定辽大将军”大炮,则成为吴三桂早期抗清的历史见证。

  存素堂丝绣.朱启钤

  存素堂,是贵州朱启钤家的堂号,因其著录所藏丝绣一书名为《存素堂丝绣录》,故后人称朱启钤先生所收藏的这批丝绣,为“存素堂丝绣”。

  弃政从文集缂丝

  朱启钤生于1872年,卒于1964年,字桂辛,别号蠖公,贵州开阳人,晚清时曾任京师内外城巡警厅厅丞、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东三省蒙务局督办、津浦铁路局北段总办。辛亥革命后,朱启钤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内务总长等职。1919年,朱启钤被选为国会参议院副议长。1920年2月,受徐世昌总统委派,朱启钤为著名的“南北议和会议”北方总代表。谈判破裂后,朱启钤退出政治舞台,致力于经济活动与古代文物研究。

  朱启钤从小在外祖母家看到,书法名画的裱帙,多为宋锦缂丝。他极爱其雅丽工致,遂逐渐引发采集收藏锦绣缂丝的嗜好,并为此一生追求,铢积寸累,终成系统。

  缂丝精品成系统

  朱启钤珍藏的这批丝绣,集宋、元、明、清四代,包含内府旧藏,明、清项子京、安歧、梁清标、李寄云等诸家死藏珍品,共约百余件。其中,有很多为出自名工之手的缂丝精作。如两宋之际缂丝高匠朱克柔所制《牡丹图》等。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赞为“一等紫地紫鸾鹊”的《缂丝紫鸾鹊谱轴》,缂织了文鸾、仙鹤、锦鸡、孔雀、鸿雁、白鹇、黄鹂等9种禽鸟,翩翩起舞于鲜花丛中,图、丝、色、工皆为上乘。这件珍品虽然长期流传民间,但保存完好如新,足见士民阶层对缂丝的喜爱程度,亦不亚于皇室。

  清代《缂丝雀雏待饲图》,本色半熟丝地上纬织一竿绿竹,上栖雀雏两对,嗷嗷待哺;一老雀目不斜视,含虫奋飞,急归故枝。竹竿与竹叶边缘用深色丝织出轮廓,再于叶上织出脉络,线条鲜明、对比强烈,颇似中国画笔法中的“勾”。其卷首缂织清代乾隆皇帝御诗一首,以示其“测然有怀于灾壤饥民”的“勤政爱民”美德。该作品制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并钤玉玺数方,及“皇六子恭亲王宝”、“奕诉”等印记,系清内府颁赐之物,后为存素堂所得。缂丝名扬“存素堂”

  缂丝工艺兴盛于唐宋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以缂丝为侈靡之物,严令禁止。直到明宣德年间,由皇帝朱瞻基提倡设内造司织造,才使缂丝工艺复兴。当时,宣德缂丝与宣窑、宣炉齐名珍贵。存素堂丝绣中,明缂丝《宣德御制梅花仙禽图》,采用五彩缂织梅、啬、石、禽,古艳清秀,运线如笔。其诗塘为宣德洒金笺,正中钤“广运之宝”玉玺,为明宣宗时御制真本。《宣德御制梅花仙禽图》能够流传至今,十分罕见、珍贵。

  朱启钤的这批缂丝绣,除了亲朋好友相赠、求售所得之外,还有清代恭亲王府于辛亥革命之后,斥卖的旧物。宋代名家朱克柔的《牡丹图》、《山茶》等作品,便在其中。朱启钤苦心庋集、经年不辍,著有《丝绣笔记》、《丝绣书画录》、《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展》、《女红传徵略》、《存素堂女丝绣录》等著作。

  缂丝国宝入辽博1929年,朱启钤为保护、研究古代建筑,并使其发扬光大,组织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当时,因急需经费,便忍痛割爱,将所藏丝绣以20万元价格,半赠半售于张学良将军,并交付奉天博物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批国宝与东北国土同时沦陷了长达14年之久。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朱启钤担心这批国宝的安危,遂以“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办事处”的名义,请有关方面对这批文物妥加保护。后来,这批稀世珍宝终于脱离毁于战火的危险,安然空运到北京,存入中央银行金库,后来拨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9年年初,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交换形式,将这批缂丝刺绣珍品,归还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从此,这批国宝一直在辽宁省博物馆珍藏。

国宝“讲述”身世秘闻

  绣品主要分为刺绣和织绣,刺绣多是人工制作,织绣则是借用机器制作而成,这是万通驿路出品的《红楼梦》袖珍织绣品,长仅15cm、高9.5cm,画面人物逼真,字体清晰,由于该织绣品多为名家设计,艺术价值较高,加之自成系列,量小价低,已深受收藏者喜爱。

  “双玉读曲”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的情景。设计家潘可明女士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从谋篇布局、人物刻画到环境营造等方面,多角度地重现了黛玉宝玉在亭台楼阁边、沁芳闸桥处、桃花丛中双读《西厢记》的场面,构成了一个既富有诗情画意又与人物性格协调的环境,使宝黛真诚相爱、心灵默契,一对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形象从织绣品中跃然而出。

  辽庆陵哀册.三代皇帝后妃

  皇帝皇后死后,在发引日行遣典礼时,把由嗣皇帝所宣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在玉简上,用金丝、银丝连缀成册,盛于石函内,埋入陵中,名为“哀册”。“哀册”的内容,主要是论定死者生前的功绩等。历代“哀册”的材质,有玉石、木板等。但辽庆陵“哀册”,则为石质,呈墓志形状,但与墓志形制又有区别。辽庆陵“哀册”下为仰斗式,上为覆斗式,分别镌刻契丹、汉两种文字。

  三代帝后葬庆陵

  从91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辽朝起,到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为金兵追获为止,辽朝在历史上存在了210年,历经9个皇帝。辽庆陵埋葬的,是辽朝第六、七、八三代皇帝及其后妃。

  辽庆陵位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大阪镇北70公里,白塔子乡北面的大兴安岭中,古称庆云山。《辽史.地理志》载:辽代第六皇帝圣宗耶律隆绪驻跸庆云山时说,他死后应当埋葬于此。此后,辽代三代皇帝均葬于此:圣宗耶律隆绪及后妃的墓葬为“永庆陵”;第七皇帝兴宗耶律宗真及后妃的墓葬为“永兴陵”;第八皇帝道宗耶律洪基及后妃的墓葬为“永福陵”。三陵各相距约0.5公里。所以,“辽庆陵”又是三帝陵的统称。

  辽代“哀册”稀世宝

  辽宁省博物馆现存辽庆陵“哀册”共15石,有圣宗及其仁德皇后、钦爱皇后、汉文“哀册”共三合六石;兴宗的仁懿皇后汉文册盖一石;道宗及其宣懿皇后汉文、契丹文“哀册”四合八石。“哀册”均为汉白玉材质,呈方形,体大而厚重;册盖边长均约130厘米、厚约30厘米。

  册盖书刻汉文、契丹文,极其工整、遒丽,堪为辽代书法佳品。契丹文字是契丹贵族建国后陆续创制出的文字,分为大、小字两种,大字早于小字,直至金代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契丹文字被废除停用。辽庆陵“哀册”中的契丹文册盖,以小篆玉箸体居多;册石以楷体书刻,略带汉字行草风格。汉文“哀册”则以小篆体镌盖,楷书体镌册石,书体雄劲,凿刻精工,不同于一般的辽代墓志铭。两合契丹文“哀册”共有契丹文字1758个,如此众多的契丹文字,为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对契丹文字研究,均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盗掘“哀册”运沈阳以往,这些“哀册”得以留存人间,一直鲜为人知。据刘振鹭《辽永庆陵被掘记录》载,1912年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庆云山一带为辽代帝王陵寝。1913年,当时的林西县县长率人在林东一带勘查垦地,读到陵寝碑文时,才知道此地为辽代圣宗陵寝。1930年春,有自称奉天省委专员者派人前来发掘,将陵内“哀册”掘出,运至奉天。当时情景是:“途间防范严厉。”后来得知,那名省委专员便是奉系军阀、原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儿子汤佐莱。那次盗出的“哀册”,均被运往沈阳的汤氏新邸,即辽宁省博物馆原址。

  1935年6月1日,汤氏新邸被辟为伪“国立博物馆”,这些“哀册”便一直深藏于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该博物馆,更名为“古物馆”,隶属当时国内著名三大博物院之一的“国立沈阳博物院”。1948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东北文物迁运保管委员会”,将“古物馆”所藏大批珍贵文物尽数运往北京。辽庆陵“哀册”则由于体重,被列入缓迁之列。(记者 邱宏)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宝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