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画 一道抹不掉的年俗风景线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20:23 燕赵晚报
每到过年,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年画。在我省的2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没有哪个项目能像当初的武强年画那样普及和强势:从元代至民国初期,武强年画一直是年货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鼎盛期年销售量可达1亿对开张。然而,也很少有哪个项目走入低谷的过程像武强年画这样短暂和彻底。前几年,曾经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武强县城,不仅前店后厂式的传统作坊已全部消失,会刻版的年画艺人也已寥寥无几。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将武强年画列入了保护范围,并于1985年筹建了颇具规模的武强年画博物馆。也正是借助这个平台,马习钦等年画艺人才得以心无二用,数十年间潜心钻研。如今,武强年画不仅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引来了各级政府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出现了“复兴”的态势。 【前世今生】 贴在墙上的民俗大观园 武强年画,也叫木版年画,产生于宋元时期,起初由民间画家用笔作画,后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就达144家,其周围68个村庄里共有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年画的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约占当时全国年画销量的三分之一,武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由于武强年画多由农民自己生产,销售范围又主要在广大农村,所以呈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色彩。其内容主要包括门神门画、仙佛神像山海精灵、吉祥喜庆农事民俗、传说故事小说戏曲、时事新闻讽刺幽默、花鸟虫鱼文图游艺等六大类,几乎囊括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有“民俗生活的大观园”之美誉。 武强年画有门画、对联、条屏、扇面等30余种形式,可以按照不同的用途,张贴于不同的部位。从构图上看,因为木版年画全靠手工印刷,画版上若有大片空间,便会塌纸沾污画面,因此艺人们总是尽量把画稿画得圆圆满满。另外,武强年画的造型大都很夸张,人物多为五短身材,夸张的头部重点表现眼睛,动物更有“十斤狮子九斤头”之说。 武强年画一般是用“绘、刻、印”三道工序完成,即画师设计样稿,刻版师镌刻画版,印刷师印刷。其中的刻版是武强年画最关键、最有代表性的工序。首先,刻版所用的木材一般采用坚硬的杜梨木,这样才能保证印刷时耐磨。其次,在刻版时讲究陡刀立线,这样细小的线条、棱角才能清晰地印在纸上,这就要求刻版艺人手上的力道要非常准,而且要有较好的艺术感觉。一套画版的镌刻,需要近十道工序,最少要镌刻4块版,包括一块墨线版(印刷线条的)和三块套色版(分别印刷黄、红、蓝三色),一套制作精准的木版印刷出来的年画,能够做到不秃、不污、四角齐全、颜色鲜艳。 【传奇掌门】 差点改行当了木匠的传承人 说起武强年画,人们都很熟悉,但听说过马习钦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作为武强年画传承人,49岁的马习钦从事这一行业已有30多年,最拿手的绝活当然是刻版。 武强年画镌刻技术独特,从古至今没有一部工具书可供参考,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由于解放前刻版艺人地位低下,传承历史已无从考证,所以建国后的刻版艺人就被列为了第一代传承人。其代表人物有王福安、陈文柱等六七个,当时都在武强南关画业合作社从事刻版。1975年, 15岁的马习钦分配到武强画厂时,年画市场已经衰退,刻版师只剩下孙惠荣一人。孙惠荣的技艺得自王福安,所以被列为第二代传承人。经孙惠荣的传授,马习钦幸运地成为了武强年画的第三代传承人。 在武强画厂工作期间,马习钦还师承木版印刷老前辈韩贞祥学会了木版印刷技术,从而掌握了制作武强年画的整套技能。1980年,当马习钦开始担任厂里的技术员时,年画市场更是每况愈下。“年画根本卖不出去,厂里也放了假。当时,我曾想离开画厂,去木器厂改做家具。” 幸运的是,就在马习钦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一个重大的机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85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年画,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武强县,竟然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武强年画博物馆。县领导的意图很明确,博物馆不仅要保护古画和古版,还要保护出色的艺人,要让这门工艺能够一代代“活着”传承下去。一身好手艺的马习钦很自然地被相中,顺利地调入博物馆,成了事业编制的国家工作人员。 此外,为了扩展马习钦的知识面,提高其艺术理论素养,博物馆还委派他到中央美院版画系进修。艰苦努力很快换来丰硕的成果,1994年,马习钦与人合作的武强年画“大戳锤门神”,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金奖;1995年,在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中,该作品连同“小戳刀”、“小鞭锏”等作品获三等奖。此外,他雕刻的画版“大鞭锏门神”(一套)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存,墨线版“神荼、郁垒门神”被中央美院版画系收藏。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