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上图古籍修复成果探秘:霉变书砖变身金镶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18:26 新闻午报

  

  世上有打不开的书吗?尤其是古籍在受到浸水、虫蛀、火烧等影响后就会导致打不开,变成“书砖”。然而,日前在上图举办的“古籍修复成果汇展”上,上图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室主任吴宗侠却自豪地说:“没有我们打不开的书。”

  此次汇展集中展示了上图在古文献(古籍、碑帖、家谱等)修复领域所取得的赫赫业绩,而将这些“书砖”重新打开的修复人员则被美誉为“古籍大夫”。

  花费每年投入一百多万

  上海

图书馆收藏有360多万册1949年以前出版的古籍图书、期刊、报纸、手稿、碑帖等,其中古籍藏书有170万余册,善本17.8万册,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的有2266种13529册,这些古籍中的10%%需要修复。“近年来,上图将抢救、保护历史文献作为全馆工作的重点。”吴宗侠说,“我们每年投入一百多万元进行修复,但是,依照目前的修复力量(修复人员仅10人),我们还需50年的时间才能全部完成,但是在这50年中,书籍依然在继续老化。”

  如果没有亲眼目睹,很难想象“书砖”修复前后的变化竟会如此之大。上图古籍修复“老法师”张鹏承回忆道:“我所接触到古籍中,上世纪80年代从太仓出土的一部随葬书可算得上是真正的‘书砖’。它被放在棺木中,不仅浸水,而且还受到石灰侵蚀形成霉变、结饼,就跟一块硬邦邦的砖头没有差别。”为了将这本“书砖”打开,上图组织了三四个经验丰富的修复人员花费了半年时间,才将其一张张地揭开。

  人物“古籍大夫”是全才

  目前,大家对古籍修复的认识仍停留在“修补匠”的层面。据调查,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方举办的各种古籍修复班培训了至少几百人,但留下来的不过二成。事实上,古籍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学术。据了解,英国敦煌遗书修复项目的负责人MarkBarnard就是艺术学博士,这在国外学界只是寻常事。

  对此,吴宗侠表示,上图近两年已先后引进了4名大学生,分别为化学、生物、文博和古籍专业。“化学专业毕业的对于识别纸张质地方面进行了化验、鉴定,而学习生物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攻克虫蛀这一难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古籍修复不只是一门手艺,它也要求掌握古籍、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性地制定修护方案。”

  其中,“老法师”张鹏承就是一位艺术“多面手”,他不仅擅长修复古籍,而且还精通篆刻、绘画和书法。“这次展出中的《长短经》函套,原先根本无法拆开,当年锦织花纹差点再也没法重现。幸亏张鹏承靠着他的绘画功底,硬是将函套通过填充、拼接,修好了局部。此外,由他制作的《永乐大典》仿制品,现在在拍卖市场上一万元一张。”

  手法强调可逆操作

  “打开‘书砖’是基础,还必须对其进行修复。”吴宗侠介绍:“目前,上图最常用的传统手法就是‘金镶玉’。”所谓“金镶玉”,就是通过在书页里面衬上白纸,使书页的三边都镶衬出白色的衬纸,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重新装订,因陈旧而呈黄色的原书页衬上洁白的新纸,“金镶玉”因此得名。这种修复手法,不仅可以使原书页不易再受损,而且还是可逆修复。吴宗侠说:“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将来古籍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要求修复都是可逆转的,也就是可以将修复部分拆了重新来过。”

  听上去,“金镶玉”就是将新纸衬在原书页背后,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它是有严格标准的———新纸与原纸的接缝必须小于2毫米。对于歪歪扭扭、毫无规则可言的残损,如何做到接缝小于2毫米,工作近30年的张鹏承笑言:“没有诀窍,完全靠手感。”

  挑战打破传统着眼未来

  古籍的修复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它萌芽于魏晋,完善于隋唐,昌盛于两宋并延续至今,同时,古籍修复工作也面临了新形势和新转变。

  以前,在修复工作中,为粘合新旧纸张需要大量使用明矾,但是,近年明矾却被弃用了,吴宗侠解释:“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明矾含酸性物质,会对纸张产生影响。我们不仅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将来,尽量排除不稳定的化学试剂。”据介绍,如今上图采用的是将明矾去除的特制淀粉,这种淀粉经过喷雾干燥,不含酸性,并且将淀粉中的米筋一并去除。“别小看这一点点粘合用的淀粉,要求非常高。我们不仅定期购买特定的淀粉,而且打浆用的全是蒸馏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