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齐白石书画作品价格走势分析(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 18:56 《艺术市场》 | ||||||||
□ 文/田 亮 无论是在美术史上,抑或是在艺术市场上,齐白石毋庸置疑都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齐白石成为最公众性的艺术人物,他的作品甚至被印在脸盆、暖水瓶上作为装饰,由此奠定了齐白石在人们心中的美誉度和价值量。在资深收藏家、入行新人的共同追捧下,齐白石的拍卖价格从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整体上一直处于不断攀
我们以上述主要拍卖行的统计数据为参考,对近年来齐白石书画作品的价格走势作如下的梳理。 1994年的春季拍卖会,上拍的齐白石作品数量达到28件,成交23件,成交率达82.14%。平均价格为5.2万元/平方尺(本文中价格单位除特殊标明外均为人民币),这在当时已经令人咋舌。至1994年秋季拍卖会时,齐白石作品的平均价格竟然飙升到11.1万元/平方尺,总成交量接近2000万元的规模,俨然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产业。 1995年的春季拍卖会,虽然成交总量维持在1520.1万元左右的水平,上拍117件,成交73件,成交率有所下降,平均价格也回落到6.7万元/平方尺。原因在于经过前期的疯狂投资,市场已经逐步转向理性思考,价格的泡沫成分得到了一定地释放。1995年秋季拍卖会,齐白石作品的平均价格继续保持在7万元/平方尺,而上拍数量也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点——191件。 要在一年时间里通过刚刚起步的内地艺术市场消化如此多的齐白石作品,那简直是一种灾难。因此,在接下来的1996年,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不可避免地再度下挫。1996年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平均价格跌至3.0万元/平方尺的低点,而在同年的秋季拍卖会上其价格更探底到2.8万元/平方尺。 众所周知,1997年在东亚地区爆发了金融风暴,万贯家财可以在瞬间化为泡影。在惶惶之中,人们对于齐白石作品价格的预期仍是一个“跌”字,海外市场普遍弥漫着持币观望的气氛。然而艺术市场有自己的涨跌规律,正是由于齐白石作品价格在1996年已经进行了调整,消化了泡沫,因而有效地规避了风险。1997至1998年末,齐白石作品出现了不跌反升的行情,平均价格始终在3.6万元/平方尺上下浮动。同时,国家加强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控制到27,950亿元左右。事实上由于价格增幅的减弱,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被控制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在7%左右,因此这一时期齐白石所处的价位,实际上要远远超过1996年的价格线,故而齐白石的作品被行内人士视为投资的“避风港”。 1997年金融风暴对亚洲经济区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续到了1999年,而亚洲地区的艺术品市场更延后到1999年末才出现了整体性复苏的迹象。的确,时至1999年内地的秋季拍卖会,齐白石作品的上拍数量已经锐减到了36件,其中成交15件,成交率为近年来的次低点,为41.67%,而成交金额仅为1994年秋季拍卖会的17.8%。 2000年1月至8月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幅基本上是处于逐月上升的态势。内地出现了真正富裕起来的知识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素质、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他们对艺术品的收藏不仅视为一种投资,同时更多的是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等方面加以考虑。企业收藏也应运而生,并做出了长期的收藏计划。事实上2000年的春季拍卖会已经说明了问题。具体到齐白石的作品,上拍数量重新达到171件,最终成交133件,成交率为77.78%;平均价格回升到4万元/平方尺的水平;总成交金额也重新站到了千万元以上,为1,695.15万元。2000年秋季拍卖会齐白石作品的价格又进一步回升,达到了4.6万元/平方尺。 2000年以来,国家实行积极货币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投资行为。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广大的收藏群体已经认识到艺术品投资是一种低风险、高效益的方式,而富裕起来的人们审美意识与文化消费观念的空前提升,更加速了民众向艺术品市场靠拢的热情。在这一大背景中,齐白石作品在2001年春拍中的平均价格更上浮到5.5万元/平方尺。通过近3年的价格夯实,2003年秋拍中齐白石作品的平均价格已经稳定在5.5万元/平方尺至6.5万元/平方尺的价格之间,而总成交额至2003年春拍已增到3144.9万元的规模,不断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回顾近年来齐白石作品的拍卖情况,大约有近3,000件作品进入拍卖市场,总成交额高达近3亿元,称其为产业,名至实归。 齐白石的作品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若以题材与形制而论,则价格各有不同,现结合具体数据进行分析。 事实上,齐白石作品价格差异的生成既有其艺术创作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审美认识、接受程度等历史性的原因。如齐白石50岁时醉心于八大山人而画风冷逸的画作,在当时就鲜有问津者,一个扇面才2块银元,为一般画家的一半左右;而经“衰年变法”后的作品就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把花鸟题材的成扇已经可以卖到30元左右了。1994年至1995年的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花鸟画以及他最擅长的虾、螃蟹等题材的作品,价格要比一般题材同类作品高,3平方尺大小的这样一幅作品的价格大约已在5万至6万,保存精良或题有名家上款的画作则能达到7万至8万元,极少数精品大多起拍价设定在10万元以上。如1994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作于88岁的《三桃图》估价就在15万元至16万元。齐白石人物画的价格一般高于花鸟画的价格,在1994年左右的艺术市场中,3平方尺大小的人物画作品可以卖到7万元至8万元,稍后则涨到了7— 8万元/平方尺。这一时期价格最高的当属齐白石的山水画。1994年以后,3平方尺大小的山水画作品大约在10万元上下,稍后则冲高至10— 15万元/平方尺,这是因为齐白石人物画、山水画存世数量少,以及经美术史家的阐述,人们对齐白石艺术认识的迅速提升所至。 当然,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也是促成齐白石作品价格差异的决定力量,尤其是在拍卖现场上。如专门收藏齐白石的收藏家,可能因为缺少某一个门类或认为某一件作品非常重要,便开出了超乎寻常的价码,最终导致了新纪录的产生。同时在历年拍卖活动中,排除收藏家等各种偶然性因素以及同为真迹的前提下,作品所附带的特定的历史属性往往也是创出高价的重要因素。如一些记录了齐白石人生道路、艺术创作转折的作品,反映齐白石与其他政界、军界、社会名流、知识分子交往和友谊的作品,往往能取得超乎想象的价格结果。如2003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的齐白石《寿桃》成交价接近100万元,2平方尺不到的一幅作品能获此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的上款为李宗仁夫妇,作品具有“奇”、“特”的附加值,引起了收藏者的关注。这种“名家——名家”的联动模式,在业界也经常被视为作品“真、精、新”的依据与保证。所谓“真”,是指作品的流传有序,真伪不容置疑;“精”是指赠送特定对象的作品往往与画家精心制作划上等号,与一般的应酬之作不可同日而语;“新”便是指由于受画人往往地位较高,注重作品保存,因此,这类作品又往往纸张色泽和品相程度极佳,有“开门见山”之感。除此之外,作品如果有早期的出版著录,也成为价格走高的凭据,因为这样更能保证作品的流传有序,并为收藏家预先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查证和斟酌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说明以上的论述,我们有必要再举出若干实例。20世纪90年代不足0.5平方尺的《蝇图》却拍出了19.8万元的价格,这是因为画家描写苍蝇,除白石外绝无仅有,是题材的“奇”;1997年齐白石的《荷花鸳鸯图》拍出了100多万的高价,是因为作品尺幅的“大”;2000年北京翰海拍卖行的《刘海戏金蟾》,估价为50万元至60万元,成交价为86.9万元,是因为作品存世的“少”;2001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推出的作于89岁的《长寿图》,估价为68万元至88万元,而最终的成交价为101.2万元,是因为作品著录于1959年的《齐白石作品集》;而同期的《山水图》估价为180万元至250万元,是因为该作品的受画人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军阀曹锟。 艺术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其价值规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多层面的影响,因此一般来说,要拨开迷雾而寻找事实的真相已属不易,更遑论做出任何有关价格的预测了。然而在无序、不稳定的市场表象后面,总能给我们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往往可以拼接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正如天气虽瞬息万变,但仍然可以预报! 论及齐白石作品的未来走势,尚涉及以下问题:有没有新藏家介入的可能?有没有新的资源出现?人们对于中国的未来有否信心?等等。的确,目前种种迹象已经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齐白石的作品确实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价格不断走高的“预报”不绝于耳。实际上,原来的假想现在正在变成事实,投资成功的神话每年都在发生。如1995年参加“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专卖场”的作品,目前价格普涨了100%。当然有些作品价格的涨幅甚至不止这个数目,如多年前在香港以500万港币成交的《齐白石册页》,很多人估计这是这套作品能接受的上限价格,但是在2003年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近1,500万的价格再次成交。如果我们将此跟银行的存款利率比较,与一般投资性基金的利润回报相比较,无论是投资的周期,还是投资回报率都可谓惊人。除了这一案例外,近来的更多案例也支持着我们的结论。2003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推出的“集珍——三家藏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等中国书画”拍卖专场,以100%的成交率创下纪录,其中的齐白石作品全部以高出底价数倍的价格成交,一些没有款识的作品也因原收藏者为荣宝斋的鉴定家而顺利拍出,拍卖现场的火爆以及成交价格的理想,充分证明了人们对齐白石作品(尤其是精品)的价格预期。 我们对于齐白石作品价格走势继续看好的判断,还基于以下原因:1、收藏群体逐渐成熟,很多称之为“收藏家”的买家大都处于“收而藏之”的阶段,不愿出货,因此未来市场上所流通的作品数量将会越来越少,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走势;2、盛世兴收藏,参与收藏的人群有迅速扩大的趋势,并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证;3、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艺术品的收藏提供了必要条件。 最后,让我们冷静与理性地看待市场的变化,并保持着一份自尊与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