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修复输液打针尿不湿轮番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 15:05 北京娱乐信报 | |
本次央视《敦煌再发现》节目的导演何昊介绍,第一天的直播后,很多观众反映对敦煌精美的洞窟没有看够,第二日的直播中,有不少精美的壁画展出,今天的直播,将继续直播那些尚未向公众开放过的洞窟中的精彩壁画。 据悉,一批从未向公众展示过的珍贵的北区文物也将在直播中露面,其中包括波斯银币、回鹘文木活字等。 敦煌壁画治病打针带输液,一桶泥和了两年,除潮还曾经用过尿不湿。昨天上午9时整,央视再次用航拍直升机将观众的视线从戈壁大漠引向敦煌莫高窟,在这里向观众直播了为敦煌壁画治病的过程。 壁画治病:手工检测壁画起鼓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后,精美的敦煌壁画开始出现颜料层龟裂、起鼓、霉变、脱落等问题,每个洞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昨天上午9时整,央视记者张泉灵和敦煌专家苏伯民引领摄像机来到搭满红色脚手架、位于莫高窟底层的第85号洞窟,这里的壁画,集中了所有敦煌壁画病害的种类。自1998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始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合作,在这里研究和治疗壁画病害。通过昨天的直播不难发现,第85号洞窟中所有脚手架的接头部位全部用塑料罩包裹,地面铺设了厚厚的黑色橡胶垫,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走路的震动给壁画带来的损害。 昨天的直播中,主要展示了对“起鼓”这种病害的治理,央视首先直播了带白手套、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检测壁画的过程。出乎大多数观众的预料,对壁画的检测是用手工进行的。工作人员用手在墙壁上轻敲,凭声音判断壁画是否起鼓,背面是否有空洞,然后将起鼓的部位和面积在图纸上标注,等待修理。敦煌专家苏伯民先生介绍,几年来,研究人员曾实验用各种高科技方法检测壁画起鼓的部位,但是后来发现,还是用手工轻敲的方法最准确也最简便。 壁画治病输液带打针 检测出起鼓的壁画后,工作人员换上浅蓝色的橡胶手套,在起鼓部位打一个小小的孔洞。随着央视摄像镜头的推进,电视画面上清晰地显示出,两名工作人员将一个软皮管插入孔洞中,然后接上一个大号针管,将其中黄褐色的液体慢慢推入壁画后面。由于起鼓部位较大,工作人员接连换了4支针管,才算结束工作。敦煌专家介绍,这种给壁画治病的方法,与给人输液类似。 就在给壁画输液工作人员的一旁,在狭窄的洞窟中,另一位工作人员正站在脚手架上给顶部的一幅壁画打针。所谓打针,就是用注射器,将黏合剂注射到壁画中,将有脱落危险的壁画牢牢粘合在墙壁上。一边注射,工人还要一边用棉球滚粘压牢,然后在用绵纸在上面吸附。苏伯民介绍,别小看打针,这可是一个复杂的工种,需要长期训练。用棉球滚粘壁画的时候,力量太轻不起作用,力量大了就会把壁画粘下来,或者把颜料层压碎。 一桶泥和了两年 给壁画打针用的黏合剂可不是一般的黏合剂,它是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研制才发明的,其成分与壁画背后的原有的胶成分基本相同,这样才能保证粘得牢,不脱落。 了解过黏合剂后,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又对给壁画输液用的那桶黄褐色浆液发生了兴趣,这种浆液看起来像是稀泥。苏伯民透露,这确实是泥,不过为了配制出这桶泥,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分析了壁画后面和洞窟中乃至敦煌周边土壤和水的成分、气候变化,花了两年时间配制出80多种泥,最后发现第81号泥浆用于灌浆最合适,这才广泛使用。从昨天的直播中不难看出,专家们在这种泥浆中加入了鸡蛋清,据说这样是为了在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减轻泥的分量。 壁画用过尿不湿 昨天两个小时的直播中,用于直播壁画修复现场的时间占了大部分。不仅壁画修复是个复杂的过程,就连修复后的首尾工作也非常烦琐。壁画被灌浆后,还要把一种特制的白色吸湿垫用木板固定在壁画上吸潮。苏伯民介绍,这种吸湿垫也是特制的,原来实验过很多高科技材料,连婴儿的尿不湿都用过了,但效果都不理想。 复制壁画:千手观音画了4年 除了修复保护外,对壁画的临摹复制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央视摄像机引领观众来到了研究院的展厅,在这里,有8个被原样复制的敦煌洞窟模型。这些被复制的洞窟里面光线明亮,游客可以清晰地欣赏阴暗的洞窟中看不清的壁画。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娄婕女士告诉央视记者,其中一幅真人大小、有800多只手的千手观音图,她整整画了四年时间。一般情况下,复制壁画要先用照相机将原来的壁画拍摄下来,然后用幻灯机投射在纸上把主要线条描下来,然后再进入洞窟比照原画修正画面、添加色彩,一般临摹一幅壁画要3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复制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对敦煌壁画的复制,自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就从未停止过,这些复制品经常拿到各地展览。 往事回顾:敦煌壁画下曾经牧羊 走进位于三危山和鸣沙山山谷中的敦煌莫高窟,央视主持人介绍,从1900年王道士发现莫高窟藏经洞起,一直到1942年常书鸿成立敦煌研究院前,敦煌一直处于无管理的混乱状态,不但路过的流浪者在这里住宿,烧火做饭,就连成群的牛羊,也经常到洞窟中躲避风沙,壁画大面积脱落,掉在地上无人问津。发现藏经洞的王道士为了便于在洞窟中穿行,还将很多洞窟的墙壁打穿,损坏了大量壁画。1942年常书鸿来到敦煌后,建立了敦煌研究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莫高窟前修建了一堵2米多高、800多米长的墙,才杜绝了这些现象。 央视主持人张羽站在莫高窟顶上告诉观众,每年3000立方米的大漠飞沙对敦煌文物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为了杜绝沙尘,敦煌研究院修建了3道防沙网,用绿色植物、尼龙网、草网格等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沙尘对壁画的破坏。(记者 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