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吴晗郑振铎提议创建首都博物馆(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 12:41  北京日报

  “借宿”古建中,首博借了孔庙的“光儿”:有700年历史,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砚水湖,大成殿……观众流连在古建筑群中品味文物,审视历史,与数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对话,恍如隔世。

  但是,孔庙带给首博的尴尬也很快显现。开馆两年后,孔庙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意味着从此这里不宜大兴土木,必须保存历史原貌。从那时候起,首博展厅从未展开过大规模修缮。

  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闭门谢客;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可利用的展览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工作人员不得不把十余座碑亭封存起来作文物库房。由于达不到文物恒温恒湿的保存标准,每年夏天最闷热的时候,工作人员每天早晨都要打开书画库房——崇圣祠内的抽湿机,水一抽就是一大桶。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迈进快速发展时期,各省市掀起了新一轮博物馆新建、重建、改造浪潮,其中起步比较早的以陕西博物馆为代表,90年代后,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馆相继落成。

  而此时,首博“馆庙合一”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经过几十年不懈的收藏,首博馆藏文物已达到12.6万件,由于展厅面积小,展品总数不及二十分之一,丰富的馆藏和逼仄的展厅矛盾日益尖锐;中外交流无法进行,一些有心合作的国外著名博物馆馆长到此一转,就放弃了合作的打算。首都博物馆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994年,北京市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刚到任,首博馆长马希桂就跑去“诉苦”,还三次请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希望可以在自己退休之前为“首博”找个新家。建筑大师张开济等专家也为“首博”建新馆四处奔走,多次呼吁。但是,建设一座新馆当时至少需要5000万元!马希桂回忆,当年北京市政府同意建新馆,但需要资金自筹。“首博”的新馆梦只能作罢。

  (三)1997年,半年内6份立项报告,市政府拨专款,新首博建设启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各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增长,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与热情与日俱增——美术馆、音乐厅不再门庭冷落,民间“收藏热”在悄然升温,私人博物馆也开始发芽。1997年元旦刚过,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家经过合法注册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就在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西街开门迎客。随后非公办博物馆像雨后春笋般大规模兴建。同年9月,位于宣武区湖广会馆内戏曲博物馆正式挂牌开放,这标志着本市注册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座……北京的博物馆迎来了又一次发展良机。

  此时,摆在时任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面前的是一道必答题——在首都经济、城市建设持续快速发展,门类众多、体制多样的一批中小型博物馆纷纷开放的情况下,北京究竟还需不需要建设一座新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馆庙合一”与首都的地位是否相称?

  当时,围绕着该不该建新馆众说纷纭,争论激烈:

  ——“北京有历博、革博、故宫等知名大馆,有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专业馆,还需要建新的首都博物馆么?花这么多钱值不值?”

  ——“建这么大的博物馆,里面放什么?”

  ——“几十年了,几代人都在努力,想把建设新首博的事情办成,都徒劳。”

  为了给出最合理的答案,市文物局经过一年细致调查后得出结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大都市,首都北京需要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向全世界展示城市形象及内涵,展现璀璨的历史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虽然它尺度很大,但总的态度比较安静谦虚,不特别张扬。如果博物馆是伫立在公园里,或一个很开放的场地上,它会显得比较突出,但它现在放在长安街这条重要城市街道的一个片断上,它的位置应该服从于整体。”崔恺这样描述着首博的建筑理念。

  2001年12月25日,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开工仪式在白云路举行。

  很快,不少市民注意到这一大片空地拔地而起了一座大家伙。在绿色苫布严严实实的遮挡下,新首博开始慢慢“长大”。

  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让建设工程几近停滞,但新首博的功能细化仍然马不停蹄。除了展示功能,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尤其重要。12万件珍贵文物的新家保存条件能否达标?除了温湿基本要求,上展搬运过程,借展回库文物消毒过程……建筑工地空场上,保管部工作人员、建筑设计方、装修方、首博业委会,每天都像在“吵架”,因为大家知道这座建筑将承载北京的历史,是为子孙后代而建,因此绝对不能有丝毫偏差。

  “非典”过后,北京市政府召开的首个办公会讨论的就是有关首都博物馆工程建设问题。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2005年年底前开馆试运行的承诺书上签了字。

  2005年夏天,大英博物馆的馆长来到中国,特地前往北京首都博物馆新馆施工现场。一番实地考察之后,他当即决定,要把2006年的大英博物馆全球巡展中国站的展览计划放在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里。

  2005年10月,在武警护送下,第一批文物离开了蜗居了多年的老家孔庙。

  (五)民族特色浓郁的现代化博物馆终于揭开面纱

  2005年最后一个月,在北京西长安街和白云路的交会处,这座历时4年建成的首博新馆终于撩开了神秘面纱。

  2005年12月16日,首都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凌晨3时50分,寒风凛冽,北京林业大学一年级学生林征骑着车穿过浓重的夜色,赶往白云路,他迫不及待地希望了解这座海纳百川的博物馆。

  当晚,王岐山以北京市市长的身份在首博里招待各国使节。第二天,意犹未尽的美国大使就偕家人“二进馆”。

  人们看到的是一座兼具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现代感,造型新颖独特震撼人心的宏伟建筑——悬空大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挑檐;青灰色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了古代皇家宫殿高台建筑风格……

  人们看到的是数千件跨越50万年的文物精品。

  然而,人们看不到的是博物馆那些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世界博物馆界最大的10吨液压电梯,使文物运输车直接开进地库;来到地下后,第一道安全关口就是装有指纹识别系统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防门——防水、防火、防盗。展厅里,充满氮气的恒温恒湿现代化展柜,给文物更完善的呵护。我们在触摸屏上看到的文物全方位图,就是在这里的顶级专业摄影棚里拍摄的,每件文物都在一个自动步进的旋转摄影台上连续拍摄1260张图片,再由电脑将它们进行无缝合成……

  这些最先进的设备,保障了库房里古老文物的安全,方便了学者的研究,也让观众们更惬意地徜徉于奇珍异宝间。

  “首博新馆处处体现着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自首博新馆落成以来,业内人士好评如潮。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还特别批示:“首博新馆是一个精品工程,其积累的经验可以在行业内推广,可以对奥运工程有所启发和借鉴”。

  此时,业委会主任秦德海终于松了口气:“首博是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预算没有超过1分钱。钱没超,质量却是有目共睹的。建成以来,首博凭借其独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优秀的建筑质量,荣获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方面的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随后,又获詹天佑奖、建筑结构长城杯……建筑行业的奖杯几乎全部收入囊中。”

  试运行期间,首博门前观众每天都排起长龙。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