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推测铁器可能置于中部货舱,用于保持船的平衡与航行稳定,但由于缺乏其他考古资料的佐证、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述,所以仅仅是一种推测,真正的用途不详。
华光礁Ⅰ号出水船板的含水量达到300%左右,历经海水的长期浸泡和海底生物的噬食等,导致木质水解,细胞组织破坏严重,其中纤维分子分解,木质似海绵呈多孔状,看似本色,但材质发软,强度脆弱,可以轻易剥离,这种现象直接也导致人们一时无法确定该船的具体树种。
船体,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对造船所用树种的判定,来推断造船地点,结合古代造船史,推测造船工艺,以此标准复原古船,描绘南宋时期的航线图。
除了船体本身的团团迷雾外,华光礁Ⅰ号沉没的具体原因至今不详。
现在人们只能知道该船是在东北季风期,遭遇强风,触礁沉没。但是该船究竟在华光礁的礁盘内沉没,还是在礁盘外失事后被吹进礁盘内等具体细节不详,这些细节对于了解当年航海技术、远洋航线至关重要。
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航道,海南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何为远洋航行的各国船舶提供补给、维护保养服务,或许都要从这艘沉睡海底的800年的南宋古船中获取答案。
华光礁Ⅰ号沉船背后蕴含太多太多的历史信息,需要一代乃至几代考古人一层一层剥离历史的迷团,向世人逐步展示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南宋文明……
2008年12月27日,经过45天的水下考古工作,中国西沙水下考古队成功将西沙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水下拆解为511块船板全部发掘出水,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填补了中国水下考古领域的一个空白。
就在一年前,广东“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整体打捞出水,一时轰动国人。
然而在中国水下考古人眼中,对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的发掘更具有标本船的意义: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远海对一处古沉船遗址进行全面发掘清理,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的一个重要标志。
残船·宝船
2008年11月的清晨,海风拂过,总有一群年轻的中国小伙子穿着蔚蓝色的潜水服,背起15公斤重的压缩空气瓶、系上5公斤重的压铅带,结伴鱼跃入海,带着我们一同撩开海沙,探寻那段曾经的文明。
通过本次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认定现存的华光礁Ⅰ号沉船船体上部构件与船艏、船艉已经不复存在,仅存的船底部也摊散在海底,总残长17米、残宽7.54米,船头方向320度。
整个船体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面距海床表面0.3米,西南面则有约2.3米,高差约2米,舷深约3-4米,仅发现3个残留的隔舱。
目前,考古队员可辨认的主要船体构件有龙骨、龙骨翼板、抱梁肋骨、舱壁板(痕迹)、船板等,一般为5层板相互叠压,部分船体出现6层叠压现象,而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的船体仅发现3层板重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