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16:39  《中国商界》杂志

  当然,艺术品市场毕竟也是市场的一种。它也具有市场的种种特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作为是否繁荣的标志,我认为就是流通性。因为艺术市场中的流通物——艺术品是有别于股票、房产、汽车等其他市场中的流通物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不可再生与不可复制的。所以只要有好的艺术品不断在市场中出现,或者说只要艺术品市场保证了它的流通性,那么金融状况的好环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否是不能够划等号的。

  对于买方市场来说,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整个经济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极小,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其他市场中的闲钱。另外,中国的现代艺术品市场虽然迅猛发展,但与西方的几百年来的传统相比可以说是年轻市场,艺术品的价格也同样处在起步阶段。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年的艺术品成交额大约是20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200多亿人民币,一个可以被垄断的市场实际上是畸形的。从200亿发展到2000亿,艺术品的总量是不变的,只有通过价值的提升才能改变为无法被垄断的健康的艺术品市场。比如现在一件可以代表清代中期最高书法水平的,乾隆时期的大臣刘墉的书法作品只有几万元,今天中国城市的普通中产家庭都有能力收藏。所以拥有艺术品购买力的人永远都存在,而是否购买艺术品实际上取决于这些人的观念。假如金融危机使得一个原来拥有20亿的企业家现在缩减为15亿,但这并不影响他拿出几百万来购买艺术品以满足他精神上的需求,他们往往不过多地考虑盈利。

  对于卖方市场来说,金融市场中即使救市力度再大,如同一个重症病人在手术过后不可能立刻痊愈一样,这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已经注定将是长期的。长期的经济压力一定会迫使原先的一部分收藏家出售他们的藏品。西方艺术品市场有一个“3D”规律,即死亡(death)、离婚(divorce)和负债(debt)发生时都会促使艺术品换手。比如美国的雷曼公司在倒闭之后有大量高质量的藏品流向市场。而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海外回流”现象,大量中国艺术品从日本、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地区流进国内,这种现象至今络绎不绝。但是和任何一次经济危机一样,在这次长期金融危机的短时期内,中国的许多藏家可能会考虑到现在艺术品的价格问题,而不会马上出售其藏品,这样市场就会产生暂时的短缺现象。今年秋拍许多拍卖公司抱怨征集不到够数量的作品,我倒是想称这种现象为“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购买力并不缺乏的今天,摆脱这种现象是必然的,而是否能尽早摆脱则取决于卖方对于市场的信心。比如今年在纽约经济如此不景气的情形下,虽然成交额不如从前,但莫奈的画作仍然刷新了其作品的成交记录。有人说这样高质量的作品在经济理想的时候价格应当更高,但事实上在经济理想的时候露面的可能性极小。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卖方市场来说,也最终能够逐渐扩大,逐渐集中,而且后劲更足。

  所以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确实会在短期内使市场进入调整,尤其是遇到买方的观念问题与卖方的信心问题的时候。当这些问题被逐渐消除以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将会进入一个新的起点,也就是市场的流通性将会大大增强,而鉴于艺术品市场特殊的传播文化的性质,我认为这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就具备了繁荣的条件。

  我要强调的是我指的繁荣并不是单纯价格上或者数量上的繁荣,更不是虚假的泡沫,而是真正调整为一个健康有序,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品市场。实际上是否能成功地调整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是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所急需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必然经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金融危机恰恰促进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整合。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