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首博方形展厅的《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里,一件精巧的雕饰有七头牛角飞扬的牛头青铜礼器,以其恢宏的视觉冲击力格外引人注目。据专家介绍,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伯矩鬲——西周时期的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特意制作的。这件“牛气冲天”的铜鬲以其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堪称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也是首博的一件镇馆之宝。
从封建帝国统治中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城保留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三千年建城、八百年帝都,深厚的人文底蕴,让京城散发出浓郁的京腔京韵。而这三千年的建城史最早就要追溯到这件伯矩鬲产生的年代——西周前期,当时的北京就已被开辟为燕国都城。而这件国宝也是从那时起,就随着墓主人长眠在地下。尽管之后风云几经变换,从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蓟,到汉唐时期的边陲重镇——幽州城,时光飞逝过海陵王迁都到新中国成立。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黄土坡村一名社员在自家菜园挖菜窖时,无意中发现两件青铜礼器。而就是根据这一线索,专家们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董家林古城址东侧和黄土坡村,陆续探明并发掘了西周时期百余座墓葬,出土各类青铜器千余件。而这件清晰刻有铭文的稀世珍品——伯矩鬲也终于重见天日。
所谓鬲,就是指炊粥的器具,《汉书》中记载空足鼎为鬲。而青铜鬲的出现多在商代早期。直至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上开始出现精美的纹样,但用火加热容易将纹路熏黑,影响器物美观。于是,鬲逐渐演变成盛粥的器物。直至战国末年,青铜鬲才开始逐渐退出生活用器和祭器的队伍。而此件造型古朴华丽的伯矩鬲却不是一件普通的炊具,而是贵族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的神圣祭器。
虽然已历经数千年,但从器内仍可以清晰地辨别出15字铭文,了解到此鬲原来是伯矩接受燕侯的赏赐时,为纪念其父而作。除了承载了那段遥远的岁月,这件鬲全身以牛首为重要装饰,造型别具匠心,堪称经典。
该鬲又名牛头鬲,就是因其全身纹饰由七个突出的翘角牛头组成:器盖由一对浮雕牛头纹相背而成;盖钮则由一对双目正视、作相背的牛头组成;器身壁表面上,逼真地雕铸出3头正视的、双目分别朝向3个方向的牛头纹。难怪专家赞叹:此器造型之别致奇特,庄重典雅中透露出雄伟与华贵,堪称西周青铜器中罕有的珍品佳作。
除了在制造技术上采用了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手法,这件鬲造型雄伟壮观,工艺精湛,充分反映出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另外,工匠选取牛头为主体纹饰也是独具匠心。在商周时期,牛是祭祀中最高规制的祭品,贵族占卜也常用牛肩胛骨,而祭祀、占卜在当时是最神圣的事情,牛首是青铜礼器纹饰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七个牛首的造型却是极为罕见。如此可见,这件伯矩鬲绝不是一般的食用炊器,而应是一件珍贵的神圣祭器。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右拥太行,左环沧海,北倚山险,南控黄河,地处四方交通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这里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区和民族融合的中心舞台。虽然目前本市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并不很多,但其铸造工艺质量和艺术价值却以自身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朴实敦厚的风格特点,在琳琅满目的中国青铜文化的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这件伯矩鬲就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本土与中原两种不同文化因素共存的兼容现象。 刘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