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好藏品怎么可能只是一块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7:43 新浪论坛

  “买贵金属藏品吧,毕竟料钱在那儿摆着哪!”如今,贵金属制品受追捧的势头日益增强,但随着市场的几番波动,人们逐渐发现买金买银也不是想像得那么轻松。

  刚结束的春拍令人们再度领教了民国金银币的火爆,一枚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背嘉禾图壹圆银币的金质呈样试铸币以616万元成交,刷新了中国钱币拍卖的世界记录。可一转眼,银圆下跌、多种金银币“歇夏”的消息又在市场上纷纷传开。金银类藏品由于是“硬通货”而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时不时的波动自然会引来不少人的关注——闪光的不都是金子,但金子一定能闪光(即增值),这是时下老百姓的普遍观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金白银一旦沾上“收藏”二字,就不再只是“贵”金属那么简单了……

  跌跌涨涨各有道理

  黄瑞勇:投机品下跌,收藏品大涨。

  只要细看看就会发现,最近这次金银币的波动中,下跌品种都是新品,比如之前曾备受瞩目的错版龙凤呈祥彩银币。这点并不奇怪,因为市场“炒新”是一贯的,短期内的上涨无疑会有部分缺口出现,而且部分品种也会出现无量空涨的不好现象,使得个别品种价格虚高,整个市场价格有些许泡沫成分。

  相比之下,2000年以前的老品种却一直在升:出土文物第一组金币近期从5万元涨到了8万元,1盎司“天下为公”从1.3万元涨到了2.3万元,金币桂林山水从1.75万元涨到了2.5万元…… 5盎司和双金属币更是全面上涨。

  同样是真金白银的当代币,新老品种间如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主要由于新品炒作味道太浓,没有沉淀消化的过程,还属于典型的投资币种;而老品种正好相反,已经有了足够的沉淀,而且艺术价值高,作为收藏品的意味更重,再加上存量有限,供不应求,价格一路直升。

  吕亚兴:别老拿贵金属价格说事儿。

  我最近听到有人说银圆下跌是因为赝品增多或国际银价下跌。这都属于对贵金属收藏品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赝品的力量从来不会大到能左右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民国年间的老金银币不同于某些投资属性的当代币,金银价格本身不会在收藏品市场引起太大波动。

  这次银圆下跌其实属于市场正常回落,原因就是之前被炒得太高了。民国金银币从1996开始全面上扬,主要是被几场大拍给带的。在市场里卖160元、180元的币,上了拍卖场能被炒到2万。于是许多人急着入市,使得整个市场更加热力旺盛。

  其实,就算是和国际金银价格联系更为紧密的当代金银币,材料价格涨落的影响也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么大。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2006年夏天,由于国际金价快速下滑,国内金价每克已跌破150元的大关。受到金价拖累,金银币集藏市场也是一片“跌跌不休”的惨状,包括观音金币和2006版

熊猫金银币在内的许多币种都不能免灾。5枚成套的2006版熊猫金币,最高的市场价曾达到11.8万元,当时却跌到过9800元,“缩水”相当厉害。

  在这次金银币价格狂跌浪潮袭来时,以重大题材为主的纪念币却一枝独秀,显示出非凡的“抗跌性”。像1公斤彩色纯银世界杯纪念币,售价曾达到令人咋舌的8680元,同时面市的小型金银套币价格也达3280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可见,一提贵金属升了涨了就先想到料钱,这种思路需要纠正。

  李小萍:银锭为什么没受影响?

  在较老的金银货币领域,很多人看到银圆下跌,都会感叹一句:银锭怎么就还在稳稳地涨?原因很简单:一是靠存世量说话,像银锭这种百年来熔熔铸铸,又经过银行回收的品种,流通在市场上的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算算有多少锭子,有多少买家,价格怎么可能会跌?

  二来金银锭中要找好品相的很难,因为毕竟是手工制作。100个锭,好品相原光的也只能挑出几个。这个道理对于任何一种收藏品都是一样的,像“袁大头”,好品相的可以上万,不好的也就200块钱。

  再说银锭的性价比最合适。有些铜钱一个就要几百元,而一个沉甸甸的10两银锭也不过几万元,材料摆在那儿,哪个更值不言而喻。

  银锭和银圆、当代金银币在涨跌上的不同步,也正说明了贵金属币种的涨跌不是全由金银料钱来决定,毕竟我们买的是收藏品,不是单纯的真金白银,影响它们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决不仅限于材料而已。

  只盯着材料的还没入门儿

  黄瑞勇:真金白银的

神话该破除了。

  时下很多人都觉得买金买银就一定稳赚不赔,这是因为不了解收藏品的特性。真金白银一旦沾上“收藏”二字,就不再只是金属贵贱的问题了;赚还是赔,得看买的是什么。比如一枚2盎司的建国30周年纪念金币,市场价是1.3万元,其中光材料钱就是1万元。这种币买来的确不会跌,但上涨幅度也不会太大。

  贵金属制作成币,类似于创意产业,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材质本身,收藏者更多追求的是附着的文化或者创意。即便是纯为了投资,那也肯定还是买老的金银币合适:它们有诸如艺术品、流传有序等更多的附加价值,升水也更高。

  这跟买玉其实是一个道理。现在很多人都是重料不重工,在拍卖会和各种展览中,料的关注度远远高于雕件。但实际上,材料只是藏品的一部分。只有料没有工的玉器,价格再怎么涨也是不完整的,而经过大师雕琢的藏品,用“身价倍增”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实仔细想想那些经典的藏品、拍品,一流玉器怎么可能只是一块石头呢?再说好工一定是好料,从工入手不比从料入手来得高明么?

  李小萍:按料买东西算不得收藏。

  我经常看到拍卖会上有人去买金块和碎银,令我很不解。那就是金料银料啊,不具备任何经济史内涵,有什么收藏价值呢?买这些还不如去买首饰金,那就是黄金的价格。

  但问题是,直接去买黄金的人还能算收藏者么?贵金属收藏品不同于贵金属,前者比后者的历史文化内涵要丰富得多。收藏也不是在炒股,整天只盯着牌子上的数字七上八下。如果只想赚钱,就不要来玩儿收藏。何况只盯着材料的人从贵金属上面也赚不到钱。这道理说起来很浅显,但我发现很多人在真正买东西时都将它忽略了。

  这是个收藏观念的问题,不同程度收藏者会有不同的“藏路”。只盯着料的往往都是初学者,因为他们不了解;但玩儿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应该逐渐摆脱“唯料”观念的束缚,追求金银以外的深层价值了。

  跟风跑不如掌握主动权

  吕亚兴:贵金属市场更容易刮邪风儿。

  贵金属这个市场很有意思,材质本身的保值功能十分具有诱惑力,所以被很多人看好,市场本身也确实比较“安全”。但也正因如此,市场上会不时刮点儿邪风,把材料的贵重性刻意夸大。现在整个珍贵材质藏品市场的舆论导向并不是太好,一知半解的人很容易就被“忽悠”了,这里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收藏者(即买家)普遍对藏品缺乏全面认识,你看无论报刊还是电视上夸赞一件红木家具或者玉器的时候,大都停留在“这材料多珍贵呀”、“和田那边快开采光啦”、“东南亚木料已经很珍惜了”的层面上,几乎不谈人家做工怎么细,是不是大师作品,图案有什么文化内涵,即使从纯粹美学欣赏角度来谈论的都很少。从这点上说,我们的藏品鉴赏力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则是商家(即卖家)大肆宣传他们的所谓“绝世珍藏版”。像一些小造币厂发的小纪念章,属于纯工艺品,不具备官方法定货币的权威性,也没有太多的文化历史价值,虽然是真金白银,但从收藏角度来说就是一文不值。

  做贵金属的收藏,切忌盲目跟风,一定要找准哪些值得去买。

  黄瑞勇:讲究投资组合。

  贵金属材料的收藏品其实很占投资优势,因为材料本身已基本保证了不会血本无归。然而,这个优势如果不懂得善加利用,就会错失良机。想要玩儿转金银藏品,不能有“守株待兔”的心态,需要一些主动出击的“招数”,这就是金银币圈儿常说的“投资组合”。

  贵金属币具备两种特性:防守特性和进攻特性。材质能做到的仅仅是防守,即不亏;进攻即赢利则在于藏品的艺术性、雕工、发行量、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一个真正好的藏家,不会只一味去买防守型币种,那样从长远来看还是会吃大亏。在将来,艺术品中工艺和内涵的层面肯定会越来越凸显。反映到市场上,比如玉器,经过大师雕琢的作品,其上涨幅度不是单纯玉料可以相比的。

  按照这个道理,贵金属领域最不值得买的就是现在炒得热火朝天的金条、金块、金砖、金盘等衍生产品,因为它们有很高的溢价。打个比方说,如果原料金是160元每克,金条的价格则相当于180至190元每克。况且这些东西的权威性也不如钱币,而且还会对市场产生副作用。

  以2008年奥运会的金银衍生品为例。北京奥运币(第一组)发行之初还表现出不错的上涨势头,但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却欲振乏力,至今也未能达到应有价位。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层出不穷的奥运衍生品争夺了奥运币宝贵的市场资源,从2005年下半年到现在,奥运贵金属衍生品的发行简直就是“狂轰乱炸”。章、条、针、砖、盘,金、银、铜、双金属、本色、彩色,这恐怕也够创一项奥运记录的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一些居然无论如何都查不到发行数量!这对于最具收藏价值的奥运币来说,既有“注意力经济”的因素,也是实实在在的资金分流。

  我前两天还听到广播里又在宣传某银砖发行,鼓吹材料怎么有投资价值。可事实却是,这种所谓的收藏品如果买回来立刻卖出,7折都出不了手!

  李小萍:多读书才能看得准。

  要在市场上不被风向左右,掌握主动权,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好眼力。我一向坚持好眼力来自于多读书。金银货币的收藏会牵扯到很多内容,例如经济史、财税史、政权交替,甚至官僚制度。比方说银锭上面的铭文,要读懂可不是光会认繁体字那么简单;而这些字,经常会成为判断价值和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发现藏品中的价值,才能有自己的判断,不至于人云亦云,信了邪风儿。(信息来源:中国艺术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