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未都说收藏第一讲:盛世收藏(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19:57 新浪财经
那么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第四次中国的收藏热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的收藏热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的是外需加大,内需相对缩小,我们知道,晚清的时候我们民不聊生,在西方列强的多次侵扰之下,中国人都感觉到生活岌岌可危,除了个别人的生活很好,大部分人都生活质量很差,但西方人终于打开了东方这扇大门,打开了中国的这扇神秘的大门,能进入中国亲自看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时候,他们垂涎了很久的中国文化终于摆在他们面前,所以西方是大肆的掠夺,我们今天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看到中国的灿烂的文明,所有的实物大约都是这个时期流出去的,从鸦片战争以后到今天。 我们今天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看到大部分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大约都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段时期流出去的。我们知道民国啊,民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四公子,张学良这都不用说了,张伯驹,凡是对收藏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这个大家,溥侗,溥仪的同族兄弟,再有就是袁克文、袁寒云,袁世凯的二公子,这四个人被大家统称为民国四公子,非常儒雅,都酷爱收藏。张伯驹当年花了四万大洋买了《平复帖》,后来捐给了故宫,《平复帖》是可以跟《三希堂》那著名的三贴可以齐名的法书。花了220两,后来又追加了20两黄金,240两黄金买了展子虔《游春图》,买这件东西的时候张伯驹是花了大价钱啊,把自己的豪宅卖掉,他那座豪宅占地15亩,原来是李莲英的,清末著名的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宅,15亩有多大呢?换算成平方米是整整一万平方米,我们今天在北京城要买这一万米四合院要花多少钱呢?我们先不说要花多少钱,现在拆迁就要拆出三个亿,一平米要三万块,非常巨大的数字,他把这个宅子卖掉,加上首饰,加上自己现有的钱凑足这个钱买到了展子虔《游春图》,最后捐给了国家。这就是我们民国时期的收藏大家的一个心态。 比如张学良,张学良在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他所有的收藏在台湾拍卖,所有的款项捐给国家,捐出去,拍的时候非常热烈,其中有一件东西我记得很清楚,拍了160多万,满场鼓掌,鼓掌以后呢,那个人站出来,钱我照付,但东西我会捐掉,再拍一次。就是张学良捐一次,我捐一次,反映了一些收藏家的爱国、喜爱文化、赞助社会的一个心态。 那么我们想了解收藏呢?我们刚才已经讲了,中国历史上收藏以及收藏大家,那么我们今天想了解收藏首先应该知道收藏的一个大致分类,民国时期的分类特别简单,就硬片、软片,说您收什么啊?我收软片,那就知道你收书画,丝绸,凡是可以卷起来一般都称之为软片,剩下的都称之为硬片了,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陶瓷啊,玉器啊,铜器啊,这些都属于硬片,我们今天是非常科学的一个分类,就是按照科学的名称,您喜欢什么啊,我喜欢陶瓷,我喜欢玉器,也非常明确,就不像用很行话,行话多少有点江湖,行内能听懂,行外听不懂,我们今天的收藏的分类是行内行外都是一个术语,都能听得懂。 那么从收藏的角度上讲,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准备,今天喜欢收藏的人太多了,但是冒冒失失的进来的时候没有准备,会出现很多问题。那么收藏的准备首先应该准备什么呢?我觉得第一条就是理论先行,你首先应该知道你要收藏什么,你应该把对应的书找来看一看,你比如说我这个喜欢陶瓷,我就找来一本陶瓷史看一看,中国陶瓷是怎么一个情况,我得把中国陶瓷闹清楚了吧,人家一说宋代五大名窑得知道,汝钧官哥定,是怎么回事,专业上你要做一个准备。不要说你是收藏了,你跟人一张嘴人家说你是个棒槌,你比如说,我喜欢斗(字幕:音抖)彩,说错了,字念斗(字幕:音逗),斗彩,你书上写肯定写一个斗,斗和斗是一个字,双音字,如果你不是很深的了解你一说错字,人家就知道,你这个人是个棒槌,是一个不懂的人,所以理论是一定要准备好的。 第二点呢,就是最好要请一个老师,交个朋友,藏友嘛,但这个一定要找正,不要找一些净是巫术的人,我见到很多人都是走旁门左道,不走正道,你请的这位老师是应该有社会地位的,比如说你是一个任过什么职,有过什么收藏成就,你最好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会对你有很大的好处,有时候别人教你一句省得你摸索半天,我现在说的都是理论问题,你也可以不请,比如我喜欢收藏的时候我就没请,我也没地儿请,逮着这个问一句,逮着那个问一句,所有人都是你的老师,你要自己多思考。 第三条就是多接触实物,有机会就去看,接触实物有很多种方式,第一看展览,我早年酷爱看展览,所有的展览不落空,一般都是开幕看一次,闭幕前再看一次,能有机会多看一次是一次,要仔细的看,记住所有的特征,咱们现在展览太多了,跟我那时候喜欢收藏完全不一样,你的业余时间都会被展览占掉。另外呢,能上手的时候尽可能上手,比如人家有拍卖会啦,你过去看一看啊,摸一摸,感受一下,别人有东西,你在不违反操作规程你可以上上手,但一定要小心。 瀚海拍卖公司就出过一件事,咱们一位老兄就是一进屋就俩眼犯直,直接看见瓶子冲过去他不知道瓶子前面还有一个柜子还有一个玻璃,撞到这玻璃上了,这玻璃当场把瓶子切碎了,后来引发官司,我能理解这种心态,因为我原来在我们家的时候碰见过一件事,那时候我家里东西多,没做博物馆之前呢,家里东西多,有一个老先生上我们家来看东西,也是酷爱,一进门就直奔着东西就去了,脚底下有一地毯没看见,就绊了一个大马趴就摔在上面了,就他心里非常地急,看文物心里绝对不能急,不论你多么想看见这东西一定要注意观察,要注意周围的环境,这就是你上手时的一个规矩。你不懂这个规矩就会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非常惨痛的。你比如我亲眼见到就是两个人各看一个盘子,看完没有按照规矩放下,互相去拿另外对方的东西看,互相手递手,当场就撞碎了,眼睛是有视差的啊,有时候两个人想交手有视差碰到一起,当场两个盘子全碎了,那还是很多年前的事,那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都一头大汗,还甭说那俩人,那俩人就跟水洗似的,就出去了,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去了。 你要想看,要仔细地看,要注意它的特征,一定要注意它的特征,要注意到所有的细部,你比如我当年去故宫看,那时候故宫的条件没现在好,灯光非常昏暗,我还自个儿拿着手电,第一次拿手电,工作人员说:你想干什么?我说我就是想看清楚点,他说这不是看得挺清楚,你看那个清楚跟我看清楚有差距,我是要看特别清楚。那么后来我有一次我去的时候,我跟他们去的多了就熟了,我说你们那瓶子被人动过了,那个人说不大可能,我说肯定动过了,说没有可能动。我说你最近是不是没上班?他说我请了一个礼拜的病假,我说你问问,一定动过了。他就打了个电话一问,那个东西拿出去照相送回来了,他就很神奇,他就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动过了呢?对我就很简单,就是这个东西它是有个面的,我永远看的是这面,我永远想看它的背面我看不到,但是这个照相的人回来搁的时候,因为是圆的,把那边冲外,看到了,对我来说判断这个东西被人动过,但是对他来说他就不简单,因为他只注重这东西在这儿就可以了。所以要求是不一样的。我想我们每一个喜欢收藏的人一定对自己要要求高一点,要多想多看,多看细部,多看不能看到的,比如底部,有机会尽可能的去看到。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