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3000万册古籍修复需千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11:00 东方网-文汇报 | ||||||||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一万六千卷“敦煌遗书”,其中5000余米长卷尚待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约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而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不足100人。 从国图最近举办的“善本特藏汇报工作展”上传出的这两组对比悬殊、堪称触目惊心的数据,给古籍文献保护亮起一盏警示灯。
人才稀缺,完成修复遥遥无期 据国图善本部张志清和陈红彦两位主任介绍,由于经年历岁,留传下来的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度尽劫难的《赵城金藏》在解放初运抵北京时,十之六五的经卷潮烂断缺、不能打开,之后修复工作耗时近17年;“敦煌遗书”修复项目始自1990年,15年过去,长卷的修复方才过半。 50多年来,国图工作人员完成对6万余册珍贵典籍的修复,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对《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和“西夏文献”的修复。然而,这个看似喜人的成果背后透着隐忧:国图目前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只有10位,馆藏古籍却超过100万册,其中善本30万册,特藏70余万件,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背负着10万册古籍的“修复之重”。 国图的情况竟还是“乐观”的:经粗略统计,全国范围内破损严重、亟待修复的古籍达3000万册,而全部修复工作者却不过区区100名。以这个微渺的人群去面对浩大的工作量,即使是快马加鞭的速度,完成修复工作也需要近1000年。 后继乏人,修复行业将现断层 看不到全部古籍被修复不算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看不到行业里年轻血液的输入。国图如今的修复工作人员基本是90年代初敦煌遗书修复项目开始时招进的那批年轻人。十多年过去,曾经的小学徒们到了做师傅的年纪,却发现如今根本收不到徒弟。 据了解,全国不足100名的从业者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的不到1/6。尽管这批人目前看来“正当年”,但这么多年没有新丁加入,如果持续下去,不出十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成人才断层和空白。 “大家普遍把古籍修理工作者看成工人,觉得这是初中毕业就能胜任的简单重复劳动,怎么不让人心凉?”修复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杜伟生回忆起自己曾在1989年主持的一个培训班,当时收的15名学生到今天仍在从事这份工作的,只剩下两人。根据调查,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方举办的各种古籍修复班培训了至少几百人,留下来的不过二成。 认识有误,古籍修复应是学术 古籍修复缺人才,缺年轻的人才,更缺少培养年轻人才的科学渠道。直到今天,古籍修复仍沿用着传统的“师带徒”方法,国内目前唯有南京第三十八中学开设了古籍修复中专专业,国人对古籍修复的认识,仍停留于“修补匠”的层面。 对此,杜伟生疾呼:古籍修复是技术,更是学术,从事古籍修复的应该是一支高学历、高学问、高素养的队伍。他说自己通过自考取得两个大专文凭,在同行中已经算“高学历”,可他的国外同行、英国敦煌遗书修复项目的负责人Mark Barnard却是艺术学博士,而这在国外学界只是寻常事。 陈红彦指出,古籍修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心灵手巧是必须的,可这并不意味这只是一门手艺活。古籍修复需要技术,更需要知识,包括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在这些基础上,最好能明白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能够识别纸张质地,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等等。掌握这些知识应该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想的学历起点是在大专以上。” 相关链接 古籍修复的专业化教育 4月22日至25日期间,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年会在京召开,期间英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项目主任Susan Whitfield博士和负责人Mark Barnard博士和记者聊起了英国高校的古籍修复专业课程。英国几所重要高校,如伦敦大学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都设有古籍与文物修复专业,隶属于美术系。学生本科毕业后只是取得一个“准入资格”,他们被要求先去图书馆做一段时间的“学徒”,即跟着一个工作团队,但没有独立从事古籍修复的资格。当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再回学院攻读研究生,直到取得研究生文凭,才算有了从业资格,正式成为一名古籍修复人员。 Whitfield女士欣慰而得意地说道,“在英国,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孩愿意投身这一事业。伦敦大学艺术学院文物古籍修复专业每年有十几个年轻人毕业,他们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我们的敦煌项目组里就有五、六个这样的年轻人,他们都向往着能30年、40年、一辈子从事这份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