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藏大家王世襄东瀛追宝(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9日 09:33  北京日报

  一天下午,王世襄到该机构“套瓷儿”,这里的两位负责人,一个郝利斯,一个谢门李,恰好都外出了,接待他的是一个低级工作人员。

  这个接待人员十分热情,带王世襄去看他们编好的卡片,足有十几个抽屉。王世襄看了几个抽屉,已到下班时间,其中内容多以古建筑、古迹遗址为主,不是流动文物,于是约定第二天再去。

  不料,第二天清晨,这个接待人员就慌慌张张地跑来找他,说昨天犯了错误,不该带他看卡片,因此受到上级的责备。他怕王世襄还要去找他,特意跑来通知,今后若想到他们那里,必须履行约定手续,否则不予接待。

  此后,王世襄几次通过代表团约定时间,都被美方托词拒绝。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确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不愿意让中国流失文物归还原主。这里面除了政治、外交的因素,某些个人的因素也发挥了作用。

  1948年,王世襄到美国,听说郝利斯已成为古玩商,这才恍然大悟,如果文物归还了中国,他的生意就没有办法做了。

  善本楚弓楚得

  至此,在日本追偿文物的工作已是处处碰壁,寸步难行,王世襄深感空耗时间,不由想起故宫的工作来。故宫博物院从成立到抗战胜利已经有二三十年,但有些文物仍被压在尘土之下,更别提分类和编目了。一想起这些,王世襄就觉得自己也被压在尘土之下一般。

  显然,回故宫去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在日本待着要有意义得多。于是,他直接写信给杭立武,详陈在日工作无法开展,请求准予回国。杭立武起初不同意,认为派个人去日本不容易,既来之则安之,工作一时不顺手,可徐图之。并说除非有特殊任务,否则不要回国。如欲回国,须得到代表团团长的批准。

  为了速回故宫,王世襄硬着头皮找到燕京大学时的师长吴文藻、谢冰心二人,请他们带着去见朱团长。朱团长倒也开明,他说:“既然杭立武要你带着任务回国,那你就把107箱善本书押回国吧。”

  押运善本回国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由于善本书在东京,轮船码头在横滨,而横滨又没有妥当的库房可以存书,不能先将书运到横滨等船。所以,对横滨开往上海的轮船,必须事先了解有无货舱空位,又必须知道它在横滨停靠三天以上,才来得及与日本文化省办理提书手续及联系运书车辆。这样,才能保证书一到横滨,即可当天上船入舱,不致发生失误。

  货船在码头停靠多久,往往视上下货多少而定,如果多等一天,则得承担几千美元的费用。王世襄想出了个唯一妥帖的办法,就是到码头上去,看到船停靠后,再从公司查明,与货船核实,确知其停靠三天以上。

  在运书前的十几天中,他每天上午都去横滨打听消息,晚上再回东京。经过十多天奔波,终于找到了一艘停靠三天又有空舱位的船。

  次日,美国宪兵骑着摩托开路,七八辆卡车浩浩荡荡,将书箱运到了码头。交了约800美元运费后,王世襄眼看着船员吊放妥当,锁好舱门,心头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不知不觉中,他为了这批书,已瘦了十几磅。

  “楚弓楚得,这回是真正的楚弓楚得了。”船到上海,欣喜若狂的郑振铎派助手谢辰生、孙家晋二人来接书。现任国家文物局顾问的谢辰生先生,回忆起这段经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结实的箱子和每本书上的印章。“要没有这些印章,怎么能追得回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多年,他深知海外追讨之难。

  将所剩的几百美元交到“清损会”后,王世襄也终于了结了这趟历时两个多月的追宝苦旅。1947年2月,这批善本“清查无损失”,安然存入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

  国运,书运,命运

  1948年,国际上“冷战”开始,国内解放战争也已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对日政策公开转为扶持,甚至劝说其他国家放弃对日本索赔。

  1949年6月23日,远东委员会将文物补偿案提出表决时,11国中虽有9国赞成(苏联弃权),但因美国使用否决权,而使此提案搁浅。自此,中国对日文物索赔已失良机,以后就更是不了了之。

  国民党从大陆败退时,这批古籍又经历了一次颠沛流离,与故宫文物一起,辗转多省,运往台湾。蒋复璁后来说:“现今台湾的中央图书馆的善本书库,几乎全是由这个‘同志会’抢救收购的。”

  107箱书在战火中安然无恙,又在战后从帝国图书馆的地窖中完璧归赵,多少栋梁为此殚精竭虑!然而,让郑振铎终生遗憾的是,这些书最终没能入藏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而王世襄直到耄耋之龄,仍为“说不清”的问题难以释怀。

  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追回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王世襄成了故宫“三反”运动中被重点清查的对象。当时的“理论依据”是,“国民党接收大员没有不贪污的”。

  历时14个月的审讯,并未查出一件贪污案,但他没有得到一个清白无辜的结论,只得到一纸命令,被故宫除名,必须离开故宫博物院古物科——这个他“以身相许,准备一辈子为之献身的地方”。

  王世襄拿着除名决定到文物局讨说法时,恰好在办公室遇见了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郑振铎手拿通知,半晌无语,只望着窗外的白皮松。王世襄知道除名不是他的决定,也不愿再为难他,就取回通知,匆匆离去了。

  1958年,郑振铎率领代表团出国,飞机失事,以身殉职。

  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王世襄多年心有余悸,直到1999年5月才为此释怀。他写道,“我今年八十五岁,已届垂老之年。过去的一切,我都不计较,但只计较一点,即要求得到正确、公正的理解。……我相信两岸终有一天统一,善书未被日寇抢走而永为炎黄子孙所有,幸甚。”

  近年,王世襄又重燃了为国家追回国宝的热情。2003年,他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赋诗一首:“为赎中华国宝还,悬金求索不辞艰。一朝展馆容瞻赏,万众欢欣尽笑颜。”其诚心可见一斑。

  12月初,文博界大家集体出席了王世襄追思会。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它不仅证明了王世襄的清白,还彰显他为抢救中华文物所立的功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