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家“惠民旧货店”,就是今天“巴黎春天”百货的位置。我认识了一个叫黄绍康的营业员,他教我很多西洋艺术品的知识,带我走上收藏的道路。黄师傅没读过书,可谓目不识丁,但是长年在旧货店打磨,日积月累,见多识广,对西洋艺术品具有独到的鉴赏眼力。有了这样一个师傅,我收藏的起点是蛮高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两只迈森(Meissen)的手绘水果盘,记得当时店里一共有三只,也是抄家处理物资,已不成套。黄师傅告诉我这是好东西,三元五毛钱一只,非常合算,但是只允许我买两只,说另一只得“大家玩玩”。可见他为人之“海派”。就这样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件收藏。
因此,我正式开始收藏西洋艺术品是从陶瓷器开始的,世界上好的欧洲瓷器很多,除了德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的制品外,还有英国、荷兰、丹麦的也非常精致。黄师傅在他晚年教了我很多收藏经、鉴赏经和生意经。他生活清苦,家里孩子又多,到七十年代中期就因病去世了,年仅六十多岁。他在世时认我这个小朋友为徒,因此在他逝世后我“追认”他是我的恩师,并且把他教我的知识一直铭记在心。
再说华亭路,当时是旧货一条街,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卖“二战”时期的美军剩余物资,最有名的如“雷朋”眼镜,黄卡其、凡力丁裤子以及各种军用帆布背包,再好一点的如“蓝令”牌带三飞的自行车,也有卖西洋瓷器的,因此我三天两头往那里跑。吸引我的是这些瓷器制品的文化艺术,精美的画工和制作工艺让人简直爱不释手。那时的要价也并不贵,一般都能买得起,所以我的藏品就逐渐丰富起来。
由于从小因家庭关系而接触西洋文化,受的教育对收藏爱好的形成也大有关系。因此我认为,我的家庭背景和所受教育是我对西洋艺术品终身爱好成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对外国艺术品的收藏是我的第二爱好,第一位的应该还是集邮。但现在年纪大了,嫌收藏纸质品维护起来太麻烦,所以邮票都转给我儿子去玩了,对外国艺术品的收藏则更投入精力。
从我的人生理念来讲,一个人,尤其是男性,不能没有收藏!有收藏就有生活的目标,就有奋斗的道路,就有执着的追求,生活就丰富多彩。所以我对“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召开是热烈欢呼!这个会开得及时,开得恰当,终于让世界没有把我们这些“傻瓜”忘记!
问:您怎样挑选藏品?
答:黄师傅当年教我,一定要买有Mark(标识或标记)的作品,并且一定要是手工绘制或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最好都有艺术家的亲笔签名。多年来,经验和教训形成了我的收藏准则:
首先必须有产品的厂家标记,艺术作品的品牌效应很重要,当然不能绝对而言,有些东西要具体分析判断,但名牌效应,在西洋艺术品收藏领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第二是一定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产品。那时候的产品是不惜工本制作的,用的是最好的材料,聘请的是最优秀的画师和工艺师,每一件作品都可谓精妙绝伦;第三是作品一定要完整,不能有瑕疵,那些断裂、破损或修补品一律不在我考虑之中;我素有“品相癖”之称,《新民晚报》曾刊登过我一个漫画头像,叫“无忌癖相”,这倒是我的真实写照。品相高要求来自集邮,但这种癖好一直蔓延到我购买其他东西,哪怕是买书,或买一本杂志,都可能是从数十本中精心挑选出来,必须没有丝毫瑕疵。有一次从“季风书屋”买来一本钟表杂志,回家发现轻微的褶皱,顿感浑身难受,一夜难眠。次日即花费四十五元“打的”来回,去再买一本,一丝无瑕,方觉心中安然。这当可作为笑谈。现在我看书还是习惯端坐在桌前,绝不随意倚在沙发上阅读,以免损伤书籍。爱书刊既已如此,对其他艺术品的高标准就可想而知;第四是作品一定要求手工绘制或纯手工制作。任何艺术品必须是个性的人工之作,机制的、印花的谈不上有多少艺术价值,只能当作一般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