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集邮家唐无忌畅谈收藏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17:37  解放日报

      

大集邮家唐无忌畅谈收藏之路

  

 德国梅特拉赫1895年产“青年野餐图”手工刻制瓷浮雕挂盘  

  与唐无忌先生相识十余年,只知道他是个大集邮家,全国集邮联会士,英国皇家集邮协会会员,得过多个集邮大奖,连任七届上海集邮协会副会长,在集邮圈子里声望卓著。还知道他是个崇尚精致生活的人,爱听欧美怀旧音乐,又是美食家,他高高的个子,谢顶后仍蓄长发,谈吐儒雅,常用精确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他给人一个“老克勒”的形象。最近在泓盛春季拍卖会的预展上相遇,偶尔谈及艺术品拍卖,不想唐老话匣子大开,西洋瓷、银器、手表乃至画工手艺、品牌识别……实实在在地给我上了一课。于是,相约造访,畅谈一晚。遂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问:请先谈谈您的家学渊源和第一件藏品。

  答:讲到我的收藏活动,是从集邮开始的,那是1947年,我12岁,在“圣芳济中学”读书,那是一所教会学校,对马路就是现在的静安公园,当时叫“外国坟山”,是外国人的殡葬场。学校路口的一条弄堂里有很多邮票摊贩,颇吸引我,就经常去闲逛并开始购买。但最重要影响是来自我的外祖父周今觉,他是华邮收藏家,1925年创办了“中华邮票会”,是最早的华人邮票收藏组织。他藏有中国最名贵的邮票,叫“红印花”小一元四方连,由于老人家的邮识精湛,藏品丰富,且不乏孤品,遂被誉为“中国邮王”。外祖父是清朝两江总督周馥的长房长孙,早期经营盐业,又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辛亥革命后从家乡来到上海从事房地产开发,当时不少楼盘都是他的产业。我幼年时常在外祖父家玩,听他谈邮票,参观他的藏品,潜移默化,深受影响。但那时因为年纪太小,外祖父1949年去世那年我才14岁,所以老人家也没有传给我什么东西,因此外界说我得到外祖父的藏品那是不真实的。但他给我收藏知识和启迪则是千真万确的。

  我集邮先是从外国邮票开始着手,因为我觉得外国邮票印刷比较好看,画面很美,题材也比较丰富,而中国邮票那时大多只印有头像等简单图案,票面又小,不太好看,因此兴趣不大。我除了收集邮票外,因为从小受的西洋教育,进教会学校、读外国文化,加上家里早就有不少西洋的小摆设,我的父亲也喜欢购买一些,虽然不是精致上品,但对我也是一种熏陶。因此,渐渐形成了酷爱西洋艺术品,并走上终身不倦的收藏之路。说来机缘还是源自“文革”。那时我家被抄走不少旧存西洋艺术品和银器餐具等,不多久,各家的抄家物品逐渐流进了旧货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沪上不少旧货店、寄卖店中各类中西杂件艺术品堆成山。由于西洋艺术品懂的人少,常常乏人问津,我就有意补回一些。记得那时一个小的德国迈森瓷花瓶才五角钱,一个法国拉利克水果盘也只要五元钱,令人无法相信。虽然当时人们收入很低,我有一段时间也一贫如洗,但是“淘旧货”的兴趣仍令我不时处在兴奋和愉悦之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