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当代艺术权力榜:信心决定未来(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16:27  《艺术财经》

  艺术家 

  2008年上榜的艺术家人数基本与2007年持平,从整体分布来看,他们占据了前十名的大半壁江山,来势强劲。纵观2008年艺术家群体的表现,主要呈现出几个特点。

  其一,艺术家跨领域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今年表现出一波高峰,艺术家们除了积极尝试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更与社会事件和商业活动产生了诸多合作。排名榜首的蔡国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为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总设计师,他成为艺术与权力、学术与资本“合法”跨界的最佳案例,产生的影响之大也足以令其排除一切异议登上榜首。除蔡国强外,首次上榜即名列37位的夏小万也是2008年跨界艺术合作的突出代表。艺术的跨界就其好的一面而言是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交叉,来置换一些定势思维,从而获取新的艺术观点。当然,尺度是关键,否则极易成为作秀和炒作,体现在权力榜上就是排名大大退后;

  其二,艺术家仍然保持了不懈创作的有力势头,2008年权力榜上名次前进较大的艺术家,如向京、张洹、张培力、杨少斌,以及新上榜的王兴伟、尹秀珍等应该说代表了艺术家创作不息的一面,无论是回顾展还是新突破,或者是对自己艺术理念的不断完善,说到底艺术家埋头创作以及不断自我否定和拔高的一面,才是最具魅力和最能鼓舞人心的一面;

  其三,艺术家国际交流异常活跃、有“进”有“出”,且不说艾未未、黄永砯等一向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的一拨人,也不说在2008年春拍创下当代艺术拍品最高价纪录并在国际上越来越火的曾梵志,受到国际艺术界关注的中国艺术家仍大有人在,比如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刘小东,比如初次上榜的展望……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界的频繁亮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中国当代艺术都大大有益,更是在全球当代艺术格局中建立稳固地位的必经阶段;

  其四,随着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2008全年跌宕起伏,制造了一个最有悬念的年份。尽管包括一线艺术家作品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08年下半年的大幅滑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其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值得欣慰的拍卖结果,例如岳敏君作品在今年秋拍中的顽强表现,以及刘野作品的优良表现(刘野也成为2008年不多的几个拍卖作品最高价只升不降的艺术家之一)。

  其五,年轻艺术家彰显了鼓舞人心的活力——这也是本届权力榜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在2007年的榜单上,刘韡和邱黯雄的名字被列在新锐名单上,2008年他们双双入榜,尤其刘韡还进入了前五十。此外年轻一代的标杆型人物非徐震莫属,这位另类典型初次上榜即飚到21位,应该说代表了我们对年轻艺术家的理解和期待,毕竟如果每年的权力榜都被相同的面孔占据,那岂不也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后继乏人?

  画廊商 

  与2007年中国画廊行业的上升期不同的是,2008年几乎所有的画廊都面临着盘整和洗牌。如果说在上半年还延续了繁荣蓬勃的景象,那么在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画廊行业普遍出现出动荡和不景气的状况。的确,连财大气粗的高古轩都不得不要求员工“要么出去卖画去,要么卷铺盖走人”的情况下,试问哪家画廊又能高枕无忧?

  2008年年底,一些原本经营目的不明确、不规范的小型画廊处于破产倒闭边缘,大中型画廊纷纷压缩展览规模,或者搬离较为集中的艺术区域到场地租金更便宜的城市边缘地区,原本以大手笔大制作为主的精英画廊也不得不计划更经济商业的销售和推广路线。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画廊界从业人员依然占据了2008权力榜榜单的20%以上。2008年进入权力榜的画廊依然包含了各种类型,有从90年代初就进入行业内的资深画廊,也有已经崭露头角的新生中坚力量;有以学术项目和策展为重的混合型空间,也有注重跨国战略推广为主的商业画廊;有刚刚落户中国就引起业内瞩目的海外大鳄,也有已经立足中国本土卓有成效的跨国企业……对他们的排序则体现了2008年乃至2009年画廊行业的新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冷林出任佩斯北京的中国分部总监这一事件代表了国际超级画廊对中国的关注,以及中国策展人批评家逐步走向国际的趋势,虽然这种注目给中国本土带来的效果还有待观察。而另一方面,冷林一手经营的北京公社并没有因此转向纯买办,依然坚持其初建时的学术宗旨和实验性,这也是此次他排名大幅度上升的原因;香格纳画廊劳伦斯和阿拉里奥画廊尹在甲,一个是在中国奋战多年的老牌外资企业,一个是进驻一年就获得良好口碑的海归势力,他们在2008年的展览数量和学术质量都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几位外资画廊的经营者,白飞德、麦勒和马芝安,对展览质量要求精益求精,与艺术家合作持久稳定,把持了严谨的经营态度,为国内画廊树立了标杆;林天民和耿桂英的大未来画廊在北京落户一年,将台湾地区乃至世界经典艺术带到大陆,将很多经验展示给同行;长征空间、现在画廊、程昕东艺术中心、星空间和上海的艺博画廊则堪称本土画廊的典范,虽然他们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有很大差距,但在经济形势的冲击下依然为艺术理想和艺术市场的多样性而努力。

  在既定的市场消费容量下,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画廊行业的发展,造成收藏家财富的缩水,使得他们在艺术方面的投入更加谨慎,尤其对海外收藏家依然占据大半收藏市场的当代艺术市场冲击较大。但另一方面潜藏着另一种发展的契机:整体市场不景气,导致一些画廊不得不面对着作品价格下降、签约艺术家数量缩水的事实,资金的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画廊的优胜劣汰,使得艺术家在压力之下提升作品质量。毕竟,好的艺术永远不会贬值,好的画廊撑过这个冬天必定会迎来更繁荣的春季。

  批评家

  老一代批评家声音渐稀,新生代批评家尚未崛起。尽管,中国批评家们每年召开的会议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批评家们的声音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声音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榜单中批评家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并且也摒弃了批评家们常用的按资排辈的排名方式。2008年,批评家的批评方向和批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学术转向市场,由书刊转向网络。

  青年批评家朱其的几篇关于批判艺术市场的博文,在把一直处于边缘的中国当代艺术两度送进绝对主流的CCTV的同时,也搅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这或许超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界所有相关者的想象。而与之针锋相对的“挺市派”的批评家吕澎的几篇与之争论的文章,瞬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两位批评家“倒市”和“挺市”之争成为2008年当代艺术批评界的焦点话题。

  与此同时,一些跨界批评家的介入也为批评界补充了鲜活的血液。如后现代哲学出身的汪民安就以亲身实践反映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密切交叉及其对学术支持的迫切需求,而成为艺术圈内的重要批评家。

  策展人

  由于现在策展人行业的低入职门槛,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混入”策展人的行当。今天的“策展人”除了传统意义上策展人外,名下还包涵了拥有一定艺术资源的批评家、画廊商、经纪人、大学教师、美术学院毕业生甚或在读生等等。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已经来临。队伍的参差不齐、商业社会的逐利心态及艺术界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调,使不少拥有一些艺术资源和平台的所谓的“策展人”突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

  真正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启到积极推动作用的还是拥有强大的学术背景、深厚的艺术资源、成熟的策展经验的独立策展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他们才是主角,一直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如青年策展人代表高士明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为理念推动广州三年的学术化和国际化。黄专以OCT当代艺术中心为平台,推出大量具有实验性和代表性的知名艺术家的个展。冯博一则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每年推出不限量的展览,在寻求艺术与商业平衡之际,也为众多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高名潞则在学术性的回顾展在时下的策展界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依托不同的艺术资源,各个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策展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收藏家

  2008年,就艺术市场而言,推动艺术市场发展的源动力无疑是消费艺术品的收藏家以及行家。随着当代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他们对当代艺术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因素是收藏家的介入使当代艺术具有持久发展的动能,但是消极因素也不容小觑,收藏家的价值取向也很容易影响某些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近年来,艺术市场风起云涌,随着市场高潮、低迷的更迭,收藏家自身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对于新兴的中国藏家而言,无论是收藏理念还是收藏序列仍尚待成熟,而海外的藏家仍然占有较大的权重。

  2008年,海外藏家依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尤伦斯夫妇无疑是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收藏家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落户整整一年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8年发生了不小的转变,一方面维持自己具有学术性美术馆机构的形象,另一方面则与时尚跨界领域靠拢。尤伦斯夫妇也在努力促进外国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使更多的外国收藏家参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提高中国当代艺术世界影响力方面确实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因素。

  虽然中国的收藏家比起国际大藏家仍旧略显逊色,无论从财力还是收藏意识上,都难以达到国际水准,但是对于整个艺术市场而言,还是十分活跃的重要力量。国内的藏家像陈东升、张皓铭、杨滨等都有所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身兼中国嘉德股东、收藏家、泰康人寿总裁的陈东升,在庆祝嘉德成立15年的春拍中,以9.935亿元的总成交额创造嘉德拍卖单季的成交额历史最高。据传,作为嘉德大股东的陈东升以5712万元买入艺术家刘小东的《温床NO.1》(五联)。在中国嘉德“共同渡过·中国当代艺术界赈灾义拍”专场中,陈东升买入了包括蔡国强、展望、王光乐等人的作品,总额达600万元。

  整体而言,2008年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这也无疑给藏家以及整个艺术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许多活跃的藏家2008年都比较低调、谨慎,没有太多的举动。经历这个市场的冬天,相信对收藏家也是一次考验,也会使藏家们更加冷静的面对收藏活动,中国的当代艺术也需要以更加规范、高水准的收藏家作为依托。或许这次冬眠期,对于藏家而言,或许是一个机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