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时旸
《财经时报》:你的博物馆收藏有这么多的石佛,你是不是一个信佛的人,找到这么多不同的佛像,是不是经历了很多曲折?
张连志: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的毁佛事件,所以大量佛像都被损毁得很严重,有的甚
至被砸掉大半。这些佛像大多是在一些农村走访时找到的。
一些农村大规模的盖房,就会有人从地下刨出石佛像或者其他石器。当地人们不懂,就抛到了一边,所以有时农村一般人家随便的一个器具就是件宝贝。那时我就经常去看看。时间长了,现在已经有人会主动拿一些出土的物件来给我了,也就方便了不少。
《财经时报》:这些佛像,你最得意的是哪件?
张连志:那就是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那尊北魏时期的佛头,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尊,足可以震慑世界。这尊佛头能完美地体现出佛性的四个特征:高肉髻,螺发右悬,眉间白毫,大耳垂肩,是从当时石雕强调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向后期丰满型转型的典型作品。
《财经时报》:这里的瓷片墙,是新修砌的吗?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收藏它的呢?
张连志:这面墙确实是新做出来的,我一直想制作这样一面墙,但一直没有机会,这次为了迎接财长会议,也算一个契机吧。
我小时侯,父亲颇嗜收藏,所以家中藏品甚丰。但文革的到来使得那一切成了一场灾难。家中的一切古董被摔砸怠尽,我父亲的一生心血也化为乌有,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重振家业。所以等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开始了寻古问宝。
《财经时报》:这些瓷片里一定有不少故事吧?
张连志:说到故事当然有不少。早先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天津的鬼市找好东西,那时北京的潘家园还没有现在的规模。天津的鬼市是比较早就能找到好古董的地方。那时侯半夜就得起来,因为要是去晚了就看不到第一手的东西了。冬天的时候特别冷,我们就裹上棉大衣,带上棉帽子和朋友一起去看东西,讨价还价。在车上等的时候还得互相提醒别睡着了,就这样一件一件地找到了不少好东西。后来人们认识我们了,因为怕他们抬价,所以我们还得穿上破衣服什么的,有点像化装侦察。
《财经时报》:这些瓷片有什么珍贵的记忆?
张连志:这里有东汉青瓷、绿釉陶器、元代青花、明万历五彩。中国古代有五大名窑之说,就是官窑、汝窑、哥窑、定窑,还有十分名贵的钧瓷。常言道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这些有多珍贵。我的这一面墙的瓷片中就有一些钧瓷。别看这些都只是碎片,但是我觉得只有真正懂得这些碎瓷片的内容,才能理解瓷器真正的含义。
《财经时报》:这些瓷片如果有人出高价,大概值多少钱?
张连志:为了这些碎瓷片,我不知道去过景德镇等瓷器名镇多少次,从官方的拍卖会,到民间的收藏家我都逐一访遍,才找到这些无价之宝。所以无论有人出怎样的高价,我都决不会动心,我收藏这些不是为了赚钱,我要做的是把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永远传承下去。
张连志
粤唯鲜集团总裁,华蕴、古雅、隽祯三座博物馆馆长。从年轻时就酷爱收藏。20年来,共收藏各类珍贵藏品2万余件,门类横跨漆、木、瓷、石,以及明清家具等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