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与古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14:57 三联生活周刊
三位老人,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他们有不同的身份和境遇,但是他们都与古玩有着难解的情缘。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 [1949年以前] “民国时候家里就有电话、冰箱、电扇了,卫生间里使的是抽水马桶,洗澡还有浴盆。我想那会儿我家应该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吧。” 王同仁出生在1952年,那一年他父亲整60岁,老来得子,对他的宠爱自然是不必多说,“那会儿我们家用在炭儿胡同住,从27号到30号这4个院子都是我们家的。小时候,我就喜欢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骑脚踏车玩,玩具基本都是进口货。” 王同仁的父亲叫王栋廷,哥儿七个他最小,所以大家都爱喊他“王七”或“小王七”。王家祖上就经营古董生意,到王栋廷已是第四代了。27岁那年王栋廷在琉璃厂开了家“乐古山房”古玩铺。不到一年光景,王栋廷的生意做得初具规模,在琉璃厂旁边的炭儿胡同买下了27号院。 王栋廷常声称古玩行里“只有一个半人”。他自己算一个整人。王栋廷有这底气,自有他的根源。 1929年春,北平古玩商会“窜货”场上,摆出一件宋代钧窑花盆。有经验的老古玩行家都认为,这是北宋宫廷瓷。当时现场人特别多,所以用封货的方式进行交易。 “封货”是古玩交易的一种方式,即价值较高的古玩文物因买方众多,无法用袖内拉手的方式讲价还价,就采用密封投标。投标完毕,当众拆封唱标。拆封到最后,王栋廷以标价9606元得标。从此在古玩界,“小王七”的称呼改成了“七爷”。 当王栋廷已是古玩行里响当当的人物时,另一位古玩铺的掌柜还在艰难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意。 “我父亲是靠走街串巷打鼓儿创业的。”“打鼓儿”是京师里旧货商的一种营生,有两类:打大鼓儿的是收旧货、破烂的,挑两个筐。打小鼓儿的是夹一个包,走宅门串大户,有谁家需要卖东西换钱,他们就去收。这位靠着打小鼓儿起家的掌柜叫孙瀛洲。孙洪琦是孙瀛洲的小儿子。“我父亲出生在河北冀县的一个雇农家庭,为谋生计到的北京。”那会儿孙瀛洲将收完的货卖给古玩商会或者卖给其他的古玩店,赚取中间的一个差价,“走了好几年‘宅门’,我父亲才在东四牌楼那儿开了敦华斋”。 虽然有了铺面,但经营的都是一些价值不高的小玩意儿。好在孙瀛洲善于理财,生意虽小,也攒下了一笔钱。后来,将敦华斋交给六弟孙蓬洲经营,孙瀛洲自己则带着资金去上海“窜货”。孙瀛洲在上海同行手中买到上好的货品后,再运回北京“窜货”。几趟下来,从中得利不少。而敦华斋从此一跃成为北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古玩铺,而古玩界里则又多了位“孙四爷”。 “1949年底父亲应毛主席之邀,舍弃香港的企业秘密北上,参与筹备新政协。父亲辗转北上,先来到沈阳。那一段时间,东北流传着很多文物,都是当初溥仪带出宫的,父亲收集了一些,但不成系统。后来到了北京,父亲基本上每天都会去那几个古玩市场买东西。即便不买,也会去看看。”这位准备参与筹备新政协的人士就是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在儿子章立凡的眼中,父亲那些藏品是自己童年最好的“玩具”。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