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守望中华文明之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18:51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雁

  薛仁生的古董博物馆开设在苏南昆山素有“博物馆之乡”的锦溪镇上。“带你去看看我的宝贝。”不顾72岁高龄,老先生兴致盎然地领着记者参观起他的博物馆。

  博物馆有三层楼,17间,4500多件展品。进得大门,即有一座“祝寿图”地屏,重1.2吨,老红木精雕而成。正中为金箔镶嵌“寿”字,出于清代同治状元、光绪帝老师翁同和手笔。地屏背面饰物有,西汉圆铜镜,清仿北宋越窑花插,明王道周所书竹刻字联,清乾隆、道光年间云石等珍贵文物。但最让老先生看重的,是距今3000年至3500年东周时期的玉蝉,色泽青白,造型古朴典雅,线条圆润流畅。“保存如此完好的玉蝉,连国家博物馆都没有。”

  4500余件展品中,仅

瓷器一类即达2000余件,历代名窑作品尽收眼底,不乏稀世珍品。堪称一绝的是,属文房四宝之外的“第五宝”水盂有500余件。“镇馆之宝”古香檀木半化石树桩、出土于山西侯马地下15米深处的战国时代四轮战车、三国时代的铜雀台瓦当……这座被称为“华东第一馆”的私人古董博物馆,展品包罗万象,让人目不暇接。

  “要收藏古董必须先学会做人,人品是首要因素。”薛仁生祖籍无锡大墙门,出生于一个没落古董商家庭。他继承了家族的两项“遗产”:古董收藏和吃苦节俭。1956年,薛仁生被派往陕西修铁路,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下文物极为丰富。“文革”十年,“破四旧”视旧物如“粪土”,人家扔,他偷偷捡,或用省下的钱秘密地买,然后收藏于朋友在乡下的家里。他深信,会有让这些文物见到阳光的那一天。

  “现在不仅国家重视

文物保护,连老百姓也关注起文物收藏和鉴赏了。”2001年9月,薛仁生与锦溪结下了不解之缘,“古董博物馆”就此扎根。老先生长年在博物馆里做接待工作,为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游客作讲解,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大学的教授专程来参观时更要谨慎对待。因为人家也都是专家、行家,我要是讲错了是要闹笑话的。”

  近6年来,薛仁生的古董博物馆已接待了包括120余位中央、省市级领导和百余名外国友人在内的40多万人次参观。在众多的合影中,他指着与原上海市市长、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那张照片告诉记者,汪老于2004年10月前来参观,流连馆内6小时。临走时汪老握着他的手,深情嘱咐:“每一件文物,都要好好保护,不使流失。将来就是你的纪念馆。”

  “汪老的意思我最明白。”薛仁生说,“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我是决不会卖的。我要把最好的都留给国家,这些文物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