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菱角堰边的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 21:0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张义奇 东郊狮子山麓的川师大旁,有一幽静的去处,这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劼人先生的故居——菱窠。 菱窠正式对外开放是1987年6月24日,刚好距老作家96周年诞辰过去4天,也是《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全部问世50周年。我因为参加李劼人作品学术讨论会,有幸目睹了菱窠的开馆盛况。沙汀和艾芜两位老人也抱病而来,沙老还作了讲话。沙老称李劼人是为川西坝子人民立传的作家,他将永远在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四年后,李劼人先生诞辰百年时,中外学者再次汇集菱窠。无独有偶,那天又是蒙蒙细雨,与会者聚集在劼老汉白玉石像前的小坝子上,似乎完全忘了天气。我坐在后排,细细地品味烟雨中的菱窠,感觉别有一番情致。烟雨中的菱窠更像文学史长河中的李劼人小说:清新中透着厚重和峻逸。 其实早先的菱窠更有乡村的野趣,作为菱角堰边的草舍民居,它与普通农家并无多大差异。1939年,为躲避日机轰炸,李劼人买下了位于沙河堡菱角堰旁边的两亩多地,自己设计,修建了三间“疏散房”。房屋宽阶沿,坐北朝南,东边客厅,西侧卧室,中间是书房;屋顶盖的茅草,院墙由铁藜芭围成。由于茅草屋建在菱角堰边,李劼人便取“菱角堰边的窝”之意,称为“菱窠”。当年谢无量先生曾题写了门楣上的“菱窠”二字。 抗战胜利后,菱窠扩建为二层楼房,并增加了附属房屋,形成了今天的初步格局。1959年,李劼人用稿费,再次对菱窠进行了大修,将房顶上的麦草换成了小洋瓦,土墙换成了砖墙;铁藜芭院墙也改成了红砖墙。这样,菱窠才形成了真正独立的院落。 李劼人先生辞世后,他的家人将菱窠连同李劼人收藏的4万多册中外书籍、千余幅字画,全部献给了国家。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成都市政府对李劼人故居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如今的菱窠占地近4亩,一道粉白的砖墙护卫着闹市中一个幽静、雅致的院落。院中亭、阁、轩齐全,绿树、碧草、小桥、池水、假山、奇石烘托着故居的主楼。楼前安放着李劼人先生的半身汉白玉塑像,是雕塑大师刘开渠的杰作。小楼正面的外墙上挂着三幅大型木刻,内容由李劼人“大河小说”中的故事组成;而廊柱上分别悬挂着李劼人的两幅对联,一幅是1947年写的:“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另一幅为1962年所写:“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花愿长好,月愿长圆,人愿长寿。”二楼是“李劼人生平事迹陈列馆”,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一代文豪的巨大成就。
【发表评论 】
|